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醫改新方案空洞如八股

毛歡喜 江旋
《每日經濟新聞》
2008年-10-15

昨日,發改委和衛生部聯合發佈《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再次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一些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發改委公佈的醫改徵求意見稿只是提出了一個原則性方向性的方案,許多細節都還有待在一個一個領域中不斷加以深化,為此建議發改委應該舉行聽證會,徵求各方對醫改的意見。還有專家則對《徵求意見稿》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重點不突出 前後矛盾
著名醫改專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指出,醫改的根本目的是要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徵求意見稿》提出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等,這扭轉了過去改革中出現的政策不配套局面,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不過,也有多個曾參與不同版本醫改方案起草的專家對徵求意見稿提出了措辭嚴厲的批評。

「這是一篇態度不明確、重點不突出、前後矛盾的八股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衛生經濟與管理學系主任、北大醫藥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就徵求意見稿向本報記者表示,《徵求意見稿》為了平衡各方的不同意見,把不同機構的醫改版本中某些截然相反的意見全都涵蓋在內,「既要政府主導也要市場化、既要『補供方』也要『補需方』,而很多方面其實是不可能並存的。」

劉國恩以醫療服務為例,「醫療服務之前出了很多問題,《徵求意見稿》也提到了,但就是不敢說,因為這是人為定價造成了醫療制度和醫療行為的扭曲。」劉國恩說,作為一個改革的指導意見,應該態度明確地突出幾個核心原則,而他在《徵求意見稿》中看到的大都是類似「建立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體制」、「正確處理政府、衛生機構、醫藥企業、醫務人員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係」等說了多少年的套話,而沒有體現出如何解決當務之急的 「看病難」「看病貴」等突出矛盾。

公益與市場誰主導很模糊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醫學社會學研究中心景軍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發改委公佈的醫改革徵求意見稿只不過是提出的一個原則性方向性的意見,裡面有許多細節都必須在一個一個領域中不斷加以深化,如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資源醫療配置不合理如何解決,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如何解決,藥品流通市場不規範等等,這些目前還沒有一個具體的細節。

景軍認為,從《徵求意見稿》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醫療衛生制度將重點放在公益性上,即突出公益性的原則,但同時也指出要堅持公平與效益的統一,主張由政府主導,並發揮市場機制的參與,這是文件最大的亮點。

「但說到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在世界上連發達國家都還沒有解決這一問題。」景軍認為,我國目前的現實問題是,在公平與效率之間,是顧及公平還是顧及效率。他表示,這種主張公益性的宏圖,在中國目前的衛生服務情況下是否可以接受仍是一個問題,因為目前有許多醫療衛生機構在經營衛生服務時都更看重市場效益,一旦把公益作為主要目標,勢必就要降低收費標準,而這一現狀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景軍認為,發改委應該舉行聽證會,而不是簡簡單單地採用徵求意見的方式,否則一旦推出後遭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阻力,就會變成一紙空文。

看病貴、看病難無解決細則
對於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景軍說,發改委的徵求意見中確實還沒有看到解決的具體細則。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認為,對於看病貴,新醫改的措施大體上有三大思路:第一,採取一些行政整頓措施,強行控制醫藥價格的上漲;第二,改革醫療機構,恢復公立醫療機構的主導性,強化其社會公益性,迫使它們不追求收入最大化;第三,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完善醫療衛生服務的第三方購買機制,從而在控制醫療服務上漲的同時,引導醫療機構走向社會公益性。

顧昕認為,第一條思路是治標不治本,有時連標都治不了。第二條思路是重要的,但若單純加強對公立醫療機構的行政控制,可能削弱市場競爭,那麼原本就沒有真正市場化的醫療服務業就會退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為此,顧昕認為,只有設法讓民眾的大部分醫療費用由第三方,也就是醫保機構來支付,才是破解「看病貴 」的唯一良方。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杭州華東醫藥集團公司董事長李邦良告訴本報記者,意見稿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要解決醫院投入的問題,即誰來養活醫院。以前我們是靠藥品差價來養活醫院,草案提到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這些問題既需要制定細則來規範,更需要制定詳細的實施時間表。

作為醫藥行業的代表,李邦良認為,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操作起來其實難度很大,和我國的藥品生產現狀並不相符,因為我國的醫藥企業集中度不高,生產相對分散,所以要落實定點生產和定點採購操作起來很難。

(成都商報記者殷玉生對本文也有貢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