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施政報告應檢討金融政策

施政報告應檢討金融政策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明報
2008-10-8


【明報專訊】自從2005年初曾蔭權接替董建華成為特首後,香港經濟一直保持增長,通脹取代通縮,政府財政轉虧為盈,上年度更錄得超過1200億元的巨額盈餘。經濟好轉,失業率持續下降,曾特首施政自然得心應手,民望一直高企。

金融政策是否走歪了路?
但經過4年的快速增長後,香港經濟在過去數月急速下滑。近月美國 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觸發全球金融海嘯大災難,令金融市場大幅萎縮。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正好讓曾特首反省及檢討過去幾年一直鼓吹全速發展金融業的 政策,是否走了歪路,令香港經濟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熱。

筆者不時替本地的小投資者不值,在過去幾十年的歲月中,每隔三數年便面對一次股災或樓災,將多年來辛苦積聚的財富,奉獻給一小撮人。而最令人氣憤的,就在 每次股災或樓災中,政府高官不但沒有做好監管工作保障小市民的私人財產,反而帶頭唱好,在樓市及股市中推波助瀾,製造資產泡沫。當泡沫爆破後,小市民自然 死傷慘重。

97回歸前兩年,時任財政司的曾蔭權便帶頭唱好樓市,令樓價在兩年間上升一倍,完全脫離市民的購買力而地產商的利潤則暴漲。97回歸後發生金融風暴,加上董建華推行「八萬五」房屋政策,令樓價大幅下挫七成製造數以十萬計的負資產家庭。

地產泡沫爆破後,特區政府 致力推行創新科技政策,希望將香港打造成為一個高科技城市。政府在未經詳細研究和公開競投下,批出數碼港土地給個別公司,又容許大財團在創業板吸納大量資 金,製造科網股泡沫。最後泡沫爆破,個別科網公司股價下挫九成多,小股民損失慘重,最終又肥了一小撮財技高手。

2004年香港從地產及科網股災中開始復元過來,特區政府汲取教訓,不再好高騖遠,推出新的發展宏圖,重新致力促進金融、旅遊、貿易及物流,以及專業服務和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四大支柱行業。

這四大支柱行業中,以貿易和物流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最大,2006年就業人口佔整體25%,產值更佔本地生產總值超過27%(見表)。2006年,共有超過 80萬人從事貿易及物流業,當中包括50多萬人從事出入口貿易,20萬人從事貨運、倉庫、郵遞及速遞等物流業務,以及7萬多人從事批發業務。

貿易及物流業為香港帶來大量就業機會,特別是基層就業機會。貿易及物流業擴張,可以帶動金融業(包括銀行及保險服務)及其他專業服務(例如法律及會計等)的需求,對香港長遠經濟發展起着關鍵作用。

只可惜特區政府一直忽視貿易及物流業的發展,沒有加強基建設施,以為全力發展金融業,令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便能夠像紐約及倫敦一樣,可以養活千萬人口。去年更高調入股港交所,將原本已炒得熾烈的股市推向瘋狂。

金融服務 高增值低就業
過去幾年,金融服務業的產值比例不斷上升,但就業比例卻沒有增加(見表),顯然是「高增值、低就業」的行業。今次金融海嘯,更突顯特區政府的監管部門,過去只顧不斷增加人手和調高薪酬,卻沒有做好監管銀行銷售投資產品,以及上市公司披露資料的工作。

再看看特區的財金官員,不少家人和好友都從事金融業務,或者在投資銀行工作。他們的豐厚薪酬及工作表現,又由銀行家和金融界好友負責評估,整個過程充滿利 益衝突,亦缺乏公信力。一些人過去牽涉內幕交易,或者以財技愚弄股民,仍然可以被委以重任,令整個行業的道德水平不斷下滑。

今年曾特首的施政報告,應好好為過去幾年本地金融業的發展總結。金融業到底是幫助投資者有效地運用資金,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抑或已變成一個大賭場,或者大騙局,讓一小撮缺德的人得益,而廣大的市民及小投資者卻損失慘重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