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朱維群接受BBC採訪 - 談西藏問題

2008年11月14日
中國外交部駐法蘭克福總領館供稿

BBC國際事務編輯辛普森(John Simpson): 部長先生,我想您一定對英國政府在西藏問題上最近所採取的步驟感到高興。現在很多人認為,這是英方對中方做的一個很大的妥協。

朱維群:英國政府表示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我們對此表示讚賞。這是對客觀事實的承認,
也同世界各國對這個問題的普遍態度取得了一致。事實上,英國政府一直表示反對西藏獨立。在你們的地圖上,西藏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最近的表述,是這樣一個立場的延續,有積極意義。據我所知,有些英國朋友認為英國政府的這一表態會使中國政府更趨強硬。我不這樣認為,因為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實際上,這次我和達賴喇嘛私人代表接談時,我們都沒有談到這個事情。我也沒有感到因此就增添了什麼優勢。

辛:但是西方國家支持「藏獨」運動的朋友們會認為他們的立場以及達賴喇嘛的立場由於英國政府出現這樣的政策調整而被極大削弱了。

朱:這是一個很沒有道理的想法。達賴喇嘛總是錯誤地把希望寄托在外國人身上。因此,他在接談過程中經常採取一些不能正確估計形勢的行動。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才對英國政府這一表態做出如此強烈的反應。英政府這一表述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積極的消息,但我不認為這會對我們與達賴喇嘛的關係產生實質影響,它的作用主要在於將增進我們兩國政府之間的信任,對中英關係進一步發展會有積極作用。也許我把這個問題的意義看得寬泛些。

辛:我想英國政府調整西藏政策的時機並非巧合。目前全球經濟陷入困境,布朗首相希望其振興經濟的計劃收到成效,而這需要中國的支持。他這樣做,你覺得是不是為討好中國政府?

朱:我認為這是英國政府應該及早加以說明的一個問題。中英關係對兩國而言,在任何時候都非常重要,而不僅僅是在我們需要共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刻。我們當然希望英方早些做出這一表態。英在中國中央政府和達賴喇嘛開始接談之前做出這樣一個表態,和接談有什麼關係,英政府有什麼考慮,我不得而知,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表態。

辛:今天很多西方國家的人也都認為,英國承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與否並不重要。西藏確實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民族、語言、傳統和文化。中國之所以宣稱對西藏擁有主權,主要是基於1950年對西藏的入侵。所以他們認為,中國應該停止宣佈對西藏擁有主權而讓其獨立。

朱:我首先要澄清的是,現在世界各國都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沒有一個國家認為西藏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也沒有一個國家承認達賴喇嘛所謂的「流亡政府」。這是世界各國官方、正式、嚴肅的態度。片面地將西藏的民族特徵與中原民族相比較有一些特點作為「西藏獨立」的理由,這是非常荒謬的。

中國有56個民族,他們的語言、身體特徵和宗教信仰有一定差異,我們尊重這個差異。我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國家,就是因為在幾千年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共同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我們凝聚成為一個整體,與此相比,差異是次要的。中國的民族構成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民族構成不太一樣。歐洲國家可能是以某一個民族為主體發展起來的,而中國固然漢族人口多一些,當過好幾個王朝的皇帝,但少數民族同樣可以建立中央政權,也可以當皇帝,如蒙古族建立元朝、滿族建立清朝等。從這一角度看,藏族的宗教和文化特徵絲毫不妨礙其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相反,中國就是這樣形成的。

另外,我還想說一點,西藏自古以來就同中原有密切聯繫。至少從元代起,西藏就歸入中國的版圖,接受中央政府的有效行政管轄,到現在已經700多年了,這是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從元朝到明、清、中華民國和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直享有對西藏的主權,中國政府一直對西藏行使著統一管理的權力,沒有中斷過。

一直到上世紀初,伴隨著外國,坦率地說就是貴國對西藏的入侵,西藏才出現「獨立」的概念。此前,藏人都承認中國的「大皇帝」,承認中央政府對西藏有充分的管轄權。達賴喇嘛堅持西藏過去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是1951年被中國侵略、佔領的,但達賴喇嘛不要數典忘祖。他自己最明白,「達賴喇嘛世系」是得到中國中央政府給予封號才得以存在的。歷代達賴喇嘛靈童的選擇、資格認定乃至最後的坐床,都要向中央政府報告,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才能實行。十四世達賴喇嘛本人的坐床也是向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報告,獲得批准的。

辛:中國政府通過鎮壓的手段維護在西藏的統治,這種鎮壓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之一,通過這種方式牢牢掌控西藏。我想問的是,從三月份拉薩騷亂以來,目前還在監獄裡服刑的政治犯有多少?您能給一個數字嗎?

朱:我完全不同意你所說中國中央政府是靠鎮壓才能維持在西藏的統治。西藏各族人民是中國的公民,藏族是我們各民族的兄弟,我們為什麼要鎮壓他們?相反,這些年來,中央對西藏的經濟和社會建設給予了全方位的照顧和支持。各省分別負擔了西藏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市的建設,體現了中央和全國人民對西藏的深情厚誼,根本不存在欺負、欺壓的問題。比如我的家鄉江蘇省就負責幫助拉薩市的建設。西藏要發展起來,按鄧小平先生所說,走在現代化的前列,要靠西藏各族人民自己努力,他們的努力至關重要,但的確需要中央政府和各省市給予更多的關照和幫助。

至於你所說的鎮壓,我們僅僅是對搞分裂的這一部分人,對製造「3·14」打砸搶燒嚴重犯罪行為的人給予法律制裁。「3·14」事件中,不到一天時間,18名無辜群眾被打死燒死,被打傷燒傷的群眾將近400人,其中有幾十個人重傷。致死的18個人中,包括一個商店的5個女孩子,都是20歲剛出頭,被一把火全部燒死,其中有一個是藏族。拉薩的近郊達孜縣有一個修理摩托車的人家,一家五口被一把火全部燒死。面對那些壞分子,難道不應該依法辦理嗎?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會認同、縱容、允許這樣的人殘害人民而不給予法律制裁?為什麼一到我們這裡就成了「殘酷的鎮壓」?這是毫無道理的。

在整個辦案過程中,違法犯罪分子以及被裹挾的人都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如果是少數民族的人,不懂漢語,審訊的時候我們一定配備翻譯,保證他的法律權利能夠得到保障。迄今為止,經審理,大約有1000多人已經被釋放,其中絕大多數人是向政府自首的。真正受到法律制裁的只有四五十個人。當然審理工作還沒有結束,最後會有多少人受到法律懲處,受到什麼樣的懲處,是司法機關的任務,不是我能夠干預的。

我看到有些國家的人士和輿論對因打砸搶燒而被法律處理的這些人的人權是否得到尊重和保障非常關注,發表了很多意見。但是我走了一些國家,看了很多材料,沒有看到有人對被打死燒死的18個普通老百姓、受傷的數百人有什麼表示,包括你剛才也沒有表示。他們難道沒有人權嗎?他們的生命權難道不應該得到保護嗎?3月14日以後,我很快到了拉薩,我在5個姑娘被燒死的商店廢墟上給她們獻了一條哈達。我支持司法機關將隨意剝奪他人生命的壞人依法懲辦,這也是中國人民普遍的心願。我希望有關國家的人士和輿論對此加以關注。

可能你還沒來得及表達對被燒死打死的18個無辜群眾的沉痛慰問,我就把話先說出來了,可能不恰當。

辛:我同情一切由於民族屬性而被攻擊或者被謀殺的人。我認為中國不應該損害自己的良好形象,不應該讓人把「迫害」這樣的詞同中國聯繫起來。因為有壓迫就有憤怒的情緒,而這種憤怒的情緒又導致一些無辜的人喪生。我認為即使是從中國的角度來說,也應該和達賴喇嘛達成協議,而達賴喇嘛也說過了他是不支持獨立的。這樣就能把問題解決,以後就不會再有暴力,不會再有壓迫,世界各國對中國也不會再有憤怒了。

朱:我先簡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對違法犯罪分子依法處理,在辦案的過程中根本不會去考慮民族、宗教區別,只看是不是犯罪了。正因為如此,「3·14」事件才能迅速得以平息,拉薩迅速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

我這裡還要告訴你一個事實,打砸搶燒事件是遭到各族人民共同反對的。在逮捕壞分子過程中,公安幹警大多數是我們的藏族同志,很多藏族基層群眾帶領我們的幹部去搜捕那些罪大惡極的壞分子。這裡根本就沒有什麼民族的區分,宗教的區分,有的只是我們要恢復法律的尊嚴,不能讓違法分子從我們眼前溜掉。把這個問題歸結為所謂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是毫無道理的,而且在我看來是別有用心的。

第二個問題,你說通過和達賴喇嘛商量使一切問題得到解決,實際上中國中央政府對達賴喇嘛已經仁至義盡。達賴喇嘛是因為1959年參加武裝叛亂,不是「非暴力」,是武裝叛亂失敗以後逃到國外的,隨後他就宣佈要搞「西藏獨立」。而且宣佈撕毀西藏和平解放時與中央政府簽訂的協定。從60年代起,達賴集團,請你注意我講的是達賴集團,在某些外國力量的支持下,用外國的槍械裝備起來,對我們整整進行了十年的邊境武裝襲擾。

儘管這樣,從80年代初,達賴喇嘛說他不想搞「西藏獨立」了,我們中央政府馬上就跟他進行了接觸,請他身邊的人,他最信任的人,先後20批回到國內和我們接談、到西藏參觀。但是他們利用了我們的好心,在西藏境內又去大肆宣傳所謂「西藏獨立」。到了90年代初,達賴喇嘛錯誤估計形勢,稱「不和一個即將垮台的政權談判」,於1993年宣佈停止和中央政府的接觸。但是,他們的預期沒有實現,只好再度提出要和中央政府接觸。從2002年起,我們又和他開始了接觸,到今年已經是第九次了,今年之內就進行了三次。這說明我們中央政府是寬容的,期望達賴喇嘛選擇正確的道路,我們的門始終是敞開的。

儘管達賴喇嘛說不搞獨立,但他向中央提出的要求內涵是「半獨立」、「變相獨立」,實質上還是「西藏獨立」。我這裡給你介紹一下他說的所謂「高度自治」,所謂「大藏區」有哪些主要內容,這些內容為什麼我們中央政府不能接受。達賴喇嘛1987年在美國國會散發「五點和平建議」,1988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又提出了「七點新建議」,最近一次進行接談,他們又提交給我們一個「備忘錄」。依據上述內容,我概括出五條主要內容,完全有他們的原話作為支撐。

第一點,他們拒不承認西藏自古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堅持聲稱西藏是1951年被中國佔領的國家。實際上這就為「西藏獨立」埋下法理的伏筆。我前面已經講過了這是違背歷史事實的,我們根本就不能接受。

第二點,如果將來能夠回國,他要求把他的統治擴大到整個青藏高原。我們知道現在的西藏自治區120萬平方公里,西藏地方政權在歷史上就是管這個地方。在西藏和平解放的時候,達賴喇嘛自己也承認他那個地方政權能夠管理的也就是我們現在西藏自治區這樣一個範圍,實際上還有一塊由班禪喇嘛管,他還管不到。但是他要求我們把幾乎是整個青海,甘肅的一個州,四川的兩個州,雲南的一個州都要交給他統治,加起來是24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十個英國的面積,佔我們中國整個領土的四分之一。而這個要求無論從歷史、現實來說,還是從我們的法律來說,都毫無根據,是違反法律的。

第三點,在這個「大藏區」之內,他要搞所謂的「高度自治」。要自治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除了國防和外交由中央管之外,其他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教育等都由他們「獨立管理」,中央政府不得說話,不得干預。換句話說就是把我們近60年在這片國土上已經建成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包括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部推翻,另搞一套。

第四點,他要求在這個「大藏區」,也就是我們四分之一的國土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要全部撤走,把這個地方搞成一個「國際和平區」。儘管達賴喇嘛後來不再多提這個事情,但不提不代表他撤銷了這個要求。而且所謂「流亡政府」的領導人桑東先生,在這次接談之前,10月27日他對一個媒體公開說:「軍隊撤走是最重要的核心問題」。

第五點,在這個「大藏區」範圍內,也就是我們四分之一的領土上,除了藏族以外其他的民族要統統趕走,這要涉及多少人呢?涉及到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漢、蒙、回等民族,大體上有幾千萬人。

辛:達賴喇嘛從本質上說是一個和平人士,他在世界各地也很受尊重。但有很多年輕的藏人批評他,說他對中國政府太好了,不夠強硬。一些藏族人是不想和平解決問題的,對中國而言,是不是與達賴達成協議更好,而不是爆發一場慘重的獨立戰爭?

朱:我首先要把上面的話說完。我上面提到了五條,其中最後一條,達賴多次否認他說過。但是我告訴你,這句話就在他1987年在美國提出的五點建議中第一點裡頭。這五條加在一起就是「西藏獨立」。如果你是中國領導人,你會接受其中任何一條嗎?

達賴自稱是非暴力主義者,但在我們看來,他是把非暴力的牌子舉在手裡,而對暴力活動採取縱容不管的態度。比如,拉薩「3·14」事件後,已經死了那麼多人,他還說,這是一次「和平示威」,「藏人無論做什麼事情我都不會叫停」。同樣,1959年發生的也不是一次和平示威,而是武裝叛亂。叛逃出去後,達賴集團又對我國邊防進行了整整10年的武裝襲擾。這難道是非暴力嗎?

至於達賴之後,是否會有年輕的藏人採取更加強硬的態度,我認為絕大多數國外藏胞是不會贊成搞暴力活動的。他們希望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希望與西藏有更多聯繫。我們每年都要安排將近3000名藏胞回西藏探親。我不相信暴力活動會得到大多數國外藏胞的贊成。如果真有人搞暴力活動,他們首先應該為自己擔心,因為他們會把自己葬送掉。我們由此可以看到達賴方面有緊迫感,中央與達賴接談的大門一直是敞開的,希望達賴能做出一個正確的抉擇,不要向反面發展。

辛:如果真如您所言,藏族人樂於接受中央政府管理,生活幸福,為什麼不能讓外國記者自由進藏採訪報道,為什麼不能讓我去西藏,就像在中國其他地方一樣不受阻攔?

朱:西藏對外國記者的開放程度與其他省份基本是一樣的。但由於出現「3·14」這樣激烈、破壞性很強的打、砸、搶、燒事件,我們不得不加強對外國記者進藏的管理,目的是為了避免外國記者也包括中國記者受到意外的傷害。社會秩序一旦恢復正常,從四月份開始就陸續有不少外國記者已經進藏採訪,現在仍有很多記者在拉薩。

目前門之所以不能開得太大,是因為拉薩郊區當雄縣發生地震,緊接著山南地區又發生大面積雪災。西藏地方的黨、政、軍全部力量都投入到抗震、救災、救人中去,沒有太多精力照顧外國朋友。目前災情已得到控制,人民生活秩序又回歸正常,相信用不了太長時間就會有更多的外國記者赴藏。像你這樣的名記者去西藏,我們是歡迎的,建議你可以先飛到西寧,然後坐青藏鐵路到拉薩,你將看到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原風光,這將是一次令人興奮、非常有意義的旅行。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9000億的誘惑

龍飛
中國經營報

按中央政府計劃,未來三年,我國平均每年對保障性住房的投入高達3000億元。這幾乎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住房保障建設工作。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所言:「上下游產業加在一起,每年會有6000億元投入,能造就二三百萬個就業機會,這是拉動內需的重要舉措。

9000億投資從何而來?

「快!」11月中下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火速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傳達的就是這個字。這是國家宣佈「三年9000億保障房」計劃後的第二天,全國縣以上相關部門都參與此次會議。

「對全國各地已經開工的廉租住房建設項目,加快工程進度;原計劃於2009年開工的項目,凡具備開工條件的,在今年開工」。會議要求全國各級建設部門,把擴大內需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加大全國廉租住房建設規模,抓緊組織一批新的廉租住房項目,落實建設用地和資金來源,為2009年做好項目準備。

中央支持

「難啊,左右不是人。」一位南方分管這項任務的政府官員向記者吐苦水。雖然各城市都公佈了建房計劃,但具體的建房細節、資金籌措計劃卻全部「有待研究」。

長期以來,廉租房靠財政和社保資金投資建設,但這兩塊資金的供應量非常有限。由始至終,資金瓶頸是廉租房推進的最大障礙。這次國家雖然有了大筆投入,但最基本的方向沒變,「依靠中央資金支持,帶動地方和社會投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與公積金監督管理司司長侯淅珉如是說。

2007年各地用於廉租住房建設的資金為93.8億元,已超過2006年之前廉租房資金的總額。中央政府今年第四季度追加的1000億元投資中,對「保障性安居工程」 追加的投資將近百億。同時,今年前三季度,各地廉租房建設已投入資金180億元,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68億元。換言之,截至目前,2008年全國對廉租房的投資又超過了2007年年底之前累計投資的總和。

但2009年計劃的投入是今年的10倍,如此大規模的投入中央政府究竟會給出多大的「支持」?據政府內部人士透露,2009年中央財政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安排基本確定為155億元。中央財政將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在各地落實項目建設。除此之外,中央財政還將通過「中央基本建設支出」安排145億元的財政支出。如此一來,中央出資的規模將高達300億元。300億元不可謂不高,但按計劃這只是1/10的資金規模,剩餘的必須依靠「地方和社會投入」。

地方融資新權杖

而對於地方政府投入廉租房建設的資金來源,根據國務院要求,主要是地方財政、10%的土地出讓淨收益和公積金增值收益的可提取部分。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戰軍認為,這對主要依靠賣地收益的地方政府來說可能壓力過大。

在現有的商業房開發模式中,土地的取得方式為地方政府招拍掛,今年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直接造成了土地交易的萎縮,各地土地出讓收益縮水,能投入保障性住房的資金受到較大影響。10%土地出讓淨收益只能是杯水車薪。如此一來,地方財政所承受的壓力就相當大。

眾所周知,土地出讓金已經是地方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如此大規模的保障性住房的衝擊下,地方政府明年獲得豐富的土地出讓收益的可能性很小。換言之,地方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的可能性很高。

「這種情況下,中央可以給的就是權衡利弊的權力。」上述政府官員向記者表示,此次中央大動作,地方政府可能分配到的是,獲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的權力。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穆虹此前就表示,經過中央的批准,將允許地方以轉貸和「適當的方式」融資。這將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已經在探索尋求更多的資金來源。有媒體報道,陝西省規定,土地出讓淨收益、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餘額不能滿足年度保障資金需要時,差額部分由省市縣三級財政按「三三制」原則籌措。雲南省除嚴格落實國家規定外,還規定縣城以上房地產開發稅收中,拿出不低於10%的資金支持廉租住房建設。

相關資料:

中國住房結構
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經濟租用住房或政策性租賃住房、限價商品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商品住房。

地方政府有關廉租房建設的承諾
中央一聲令下,地方政府紛紛許諾。全國一些主要的城市分別公佈了2009年的廉租房建設計劃。從公佈的有關數據來看,北京、天津、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投資額相對較高:北京850萬平方米、天津705萬平方米、上海市400平方米、南京市280萬平方米、廣州市200萬平方米、濟南74萬平方米、內蒙古30萬平方米、成都23萬平方米、西安7萬平方米。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

BBC中文網報道
2008年11月19日

據美國財政部公佈的資料,截止到9月末,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達到5850億美元,從而取代日本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

最新一期的美國財政部月度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reasury International Capital ,簡稱TIC)數據顯示,中國所持有的美國1年期、1到10年期以及10年以上期國庫券,已從8月份的5414億美元升至9月份的5850億美元。

另一方面,日本的持有量則從5860億美元降至5732億美元。

而英國仍然是美國國債的第3大海外持有者,自8月份的3080億美元上升至9月份的3384億美元。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日本一直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者。

但過去一年,日本減持手中的美國國債數額從近6000億美元開始下降。而中國則進一步買入,數額從4700億美元上升至當前水平。

主要是中國在8月和9月的美國國國債持有額增加了436億美元,其中相當大部分是新購進的美國短期國庫券。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美元目前對其他主要貨幣顯著升值,但能否保持強勢目前還難以下結論。

對於中國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和不斷增長的外匯儲備來說,重要的是調整資產結構。

中國水土流失嚴重

香港明報
2008年11月20日

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結果顯示,中國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56.92萬平方公里。

調查指出,水土流失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遠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水利部部長陳雷在科學考察總結會上說,歷時近三年的考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土保持領域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一次綜合性科學考察行動。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水土流失呈現三大特點:一是水土流失面積大,分佈範圍廣。中國水土流失不僅廣泛發生在農村地區,而且也發生在城鎮和工礦區,幾乎每個流域、每個省份都有。

經專家研究測算,按現在的流失速度,50年後,東北黑土區1400萬畝耕地的黑土層將流失掉,糧食產量將降低4成左右,35年後西南岩溶區石漠化面積將翻一番,屆時有近1億人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新華社)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上海貨櫃吞吐量12年新低

齊魯晚報
(香港明報轉載報尊)
2008年11月16日


全球金融風暴蔓延,上海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祖遠表示,上海港今年貨櫃吞吐量創下了十二年來的新低。

徐祖遠表示,上海港除了機械和電器產品出口上揚外,進出口的貨櫃、鋼材、煤炭等直線下滑,其中貨櫃吞吐量創下了十二年來的新低;金融危機對內貿的影響上,通過上海港南北運輸的鋼材、建材這段時間甚至降至「零」。

中遠運輸部總經理袁小宇稱,10月份以前,中遠的海運營業額一直保持3%以上的穩步增長,到10月份突然原地踏步。同時,他對明年的海運形勢也不抱樂觀態度。目前BDI(國際波羅的海綜合運費)已經下挫至820點附近,相比較半年前的點位暴挫逾93% ,「澳礦到上海的運費已由54塊暴跌至現在的4塊左右,海運企業的日子已經沒法再過了」。

此外,作為海運產業鏈上游的造船業也同樣步入寒冬。「10月份之前,很多運輸船隊找到造船廠廠長,求讓他們抓緊把船造好,好趕緊營運;結果不到倆星期,臉色立即就變。」現在很多船隊都找借口拖延,新造的船故意挑毛病讓整頓和改進,拖延交船時間。據統計,甚至目前全國一個月內沒有增加一條船的訂單,寧願交違約金撤單的反而不少。

徐祖遠在會上表示,這場教科書上也從來沒有遇到的金融危機,已經讓港口企業、航運企業和造船企業跌入了低谷,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冬。

重慶股田制改革實驗被中央叫停

尹鴻偉
南風窗
2008-11-10

(本刊記者 尹鴻偉 發自重慶) 曾經備受關注的土地改革實驗已經被中央叫停,現在,重慶市又重新開始了新的嘗試,但目標仍然是「土地流轉」。

「簡單點說,就是重慶原來進行的『股田制公司』改革被停止,改為進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重慶的一名農業官員說,「儘管只是實驗失敗,但推倒重來怎麼說也是令人尷尬的。」

「土地流轉在農村其實早就出現,並且一直存在,願意流轉土地的農民往往是有其他謀生方式的群體,而只能靠土地生存的農民是不可能流轉土地的。前者對土地的生存依賴已經很小,後者沒有土地則不能生存。」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說。

無論城市發展、農民生活、企業投資還是商業活動,土地資源都是基礎。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蒲勇健認為:「土地在中國歷來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更是個政治問題。從重慶土地的命運,能夠窺探未來中國土地政策的走向。」

不能再前進

重慶市在獲批為中國第三個「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試驗區」後的2007年7月,出台了《服務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允許以農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入股」最引各界關注。《意見》稱,支持當地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新模式,在農村土地承包期限內、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許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入股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在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出資入股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和獨資、合夥等企業的試點工作。

這種以工商登記將土地權益正式轉化為資本的試驗開了國內先河,被形象地稱為「股田制公司」。事實上,重慶的「 股田制公司」在《意見》出台前已經「未登記出現 」。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分行透露,截至2007年5月,重慶市已有35家以土地入股的農民公司,涉及柑橘、花椒種植和生豬養殖等農業產業項目;同時,重慶市財政局也從涉農資金中拿出部分給予補貼(本刊2008年第5期曾以《土地命運決定成渝試驗區成敗》為題進行報道)。

但隨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調研後,緊急叫停了「股田制公司」的推進,專家們提出以下擔憂:首先,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後,一旦經過股權轉讓,則非農村集體成員也可能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這與現行的土地承包制度發生衝突;其次,一旦入股企業破產,土地則可能用於償還債務,農民面臨失地風險;還有,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公司股東不超過 50人,而農地入股的公司股東大多超過百人。這些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與現行的《農村土地承包法》衝突。

「重慶土地入股實際上就是一種以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為資本的投資行為,而投資本身就是有風險的。」蒲勇健說。其實,在《意見》發佈的同時有關部門也強調,雖然允許農民以承包地經營權入股,但有兩個前置條件:一是經區縣人民政府批准;二是在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民辦的『土地股份公司』只准成功,不許失敗。」

蒲勇健認為:「這些措施是繼減免賦稅、提高農產品價格等方法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種良好嘗試。遺憾的是,重慶試驗只是在土地管理與使用的方式上發生了變化,並沒有突破土地產權的大關,即土地是農民基本財產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法律確認,仍然僅僅是一種生產資料。」

現在看來,蒲勇健與中央政府的專家都在擔心,所不同的是,蒲勇健希望「往前走,突破土地產權的大關」,後者卻是「不能再前進,必須停下來」。

賀雪峰對失地風險的擔憂非常認同。他認為,以賣斷若干年承包經營權為基礎的土地流轉,事實上是一種不可逆的土地流轉,農民將土地流轉出去獲得一些現金後進城,這些進城農民事實上不再可能回到村莊,因為他們已經不再能隨時取回已經流轉出去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了。「例如最近經濟大蕭條引發大量企業破產,大量農村打工者不得不回家,如果他們沒有了土地作為退路,後果很難想像。」

然而,國家是否應該繼續將農民的土地交給農民作為「退路」,而不予其平等的公民待遇和社會保障,經濟不景氣了就讓他們回家種地了事,顯然是一個「不能再停止」的追問。

戴著鐐銬跳舞

「股田制改革」被叫停,在相關報告上,溫家寶總理批示要求先行實施「股田改革」的省市要探索以土地入股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這樣的消息對於重慶市的官員們不亞於晴天霹靂,辛苦了很長時間,沒有想到是這樣的結果,而且是中央命令。」 重慶市一名國土官員透露,「參與前期『股田制公司』改革嘗試的官員都急了,而在農民層面反應倒不大,因為工作怎麼做,他們都是聽政府的。」

一些人擔心,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合作社就已經出現過,還成為人民公社的「重要構成部分」,而人民公社實驗給中國農民、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上點年紀的人都不堪回首。於是,國家級的專家努力解釋:這一次的合作社與人民公社時代的合作社不同,「前者是基於農民的現實需要,後者則是政府強行推進的產物」、 「現行的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以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已於2007年7月1日起實施。從2002年至2007年底,重慶市已加入「兩社一會」 (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專業協會)的農戶達到143萬戶,占重慶市714.9萬農戶的20%,農戶年增收500元以上。

按照中央部署,重慶市農委已經起草並經重慶市政府常委會通過了《關於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決定》,目前已報國務院待批。按照該《決定》,重慶擬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股權單一、生產要素合作、股份混和、股權轉租及股份參與五種模式。重慶當地一名農業官員認為,上述模式估計可以避免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所帶來的違背法律法規的情況,也可避免農民失地,其最大的特點是「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土地交易的未來

「既然『股田制改革』被叫停,那麼已經初具基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會成為重慶市的下一個發展方向。」重慶市一名政府學者表示。但目前幾乎沒有官員願意出面證實。

上述那名農業官員提供了相對清晰的答案:「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承包權永遠掌握在農戶手中,可以解決非農村集體成員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也可避免兩權集中導致的農民失地問題。」但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儘管《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金融機構要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但現實情況是,因為土地經營權是個虛擬的東西,金融機構仍然不願貸款,合作社的融資渠道依然不暢。

蒲勇健也表示,農業專業合作社不能解決土地上的所有問題,如果重慶市僅靠技術性改革注定將不會成功,可能會形成所有人都在參加,但是最後所有人都不想管,也管不了。他說:「我曾經也熱切關注過『股田制公司』的情況,覺得其並非一無是處。股田制有它的優點,應該可以和農業合作社並存,如果目前的法律上有阻礙,為什麼不可以考慮修改《公司法》等法律內容呢?」

顯然,中國的土地改革必然涉及現行《憲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擔保法》、《物權法》等,可以說都在限制著重慶土改,令其不得不「戴著鐐銬跳舞」。

「又想改革,又怕風險,尤其是害怕農民失去土地,這就成了改革的悖論。」蒲勇健說,「像西班牙、意大利這些農業比重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本來可以向其學習,但最後仍然有一個關鍵問題無法逾越,即它們的土地是私有的,農民的自主性很強,可以隨時選擇加入或者退出。眾所周知,中國農民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10月19日,《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發佈,該《決定》在明確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同時,還提出,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

不過該《決定》也強調,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

儘管重慶的「股田制公司」實驗遭遇挫折,但是農民土地交易權擴大的腳步已經無法停止,千方百計讓土地煥發生機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

「重慶市土地交易所很快就會有眉目了,到時候將為重慶的統籌城鄉改革和新農村建設帶來極大的幫助。」2008 年10月底,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的一名官員在電話中向記者透露,「不過在中央沒有正式批准前,我們只能保持沉默,免得又遭遇像『股田制改革』被叫停那樣的尷尬。」

不過已經有人先行一步。2008年10月13日,旨在「推動農村產權的合理流動、促進農村資本的有序流轉」的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掛牌成立,為全國首例。成都市市委書記李春城和市長葛紅林雙雙參加並一起為交易所揭牌,足見地方政府對於農村產權交易之熱衷程度。

賀雪峰則提醒說:「無論是已經成立的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還是即將成立的重慶市土地交易所,我覺得都應該對其經營行為保持一種警惕。因為現在許多地方政府和官員為了財政收益,為了個人政績,都紛紛打土地的主意,並非真正對土地、對農民的命運負責。」

賀雪峰透露,10月初在赴成都調研期間,自己為此問題「還與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有過激烈的討論」。他說:「農村的土地無論走合作化道路,還是私有化道路,都不能忘記中國的國情,即擁有穩定的土地制度是必須的。因為差不多還有9 億農民無法馬上離開土地,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並非聳人聽聞,所以對於那些肆無忌憚把土地變成旅遊、房地產和工廠的牟利行為,我一直保持謹慎態度。」

此前的8月5日,國土資源部和重慶市政府已經簽訂《推進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工作備忘錄》,一直對城鄉建設用地掛鉤試點持謹慎態度的國土資源部,將支持重慶探索集中使用土地整理專項資金,推動土地整理,並在此基礎上試驗城鄉建設用地流轉,建設城鄉土地交易市場。

重慶擬建的城鄉土地交易市場,將以城鄉建設用地轉換掛鉤交易為主,並擬將部分農用地的流轉納入其中,開展「四荒地」和林地等土地拍賣業務,相對市場化地進行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和農村建設用地指標的互換,以解決城市擴張過程中建設用地需求量難以解決的問題。

重慶直轄10年以來,已經有500萬農民向城鎮居民轉換,佔用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同時也釋放出150萬畝農村建設用地。依據這樣的數據計算,重慶市政協常委邱道持認為,「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重慶不僅可以解決城市建設用地缺乏問題,還可有相當數量的農村建設用地用於復耕。」

據悉,正在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仍保留了長期以來備受非議的政府征地制度,不過,十七屆三中全會之後,征地產生差價收益部分的分配製度可能會有所改變。因為,城鄉建設用地轉換掛鉤交易頻繁之後,如何保障農民的利益無疑將成為突出的問題。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對於此波野草莓學運的一些心得

林柏儀
臺灣 苦勞網
2008/11/11

林柏儀為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集遊惡法修法聯盟成員

一、
作為一個自我認同是「學運、社運小圈圈」中一分子的人,面對這波新興學運,想必是既興奮又焦慮的。興奮於年輕人還是有巨大的行動可能、面對此種明顯荒謬的國家管制,還是會挺身而出;焦慮是他們能否更走入社運一些?還是可能停留在「純潔學運」的光環下?我個人是覺得,或許,多拉一個是一個,找機會,讓社運的能量能和「他們」產生連結。所以我很支持社運的人進場,讓這次原本起因於某種民族主義、民主化、甚至部份有關藍綠黨派的議題,能夠社運化、激進化、持續地留下來。

二、
昨天去參加政大社會系學弟主辦的「關於此次學運政大場的討論會」引言,學弟辦這活動感覺很好。短短不到一天的宣傳,前來的人們盡然就把期刊室給塞滿了。很多過去未曾謀面、或者認識但未討論過運動的朋友,對這次的運動都很關心與焦慮。我遇到一位大學同學,現在來政大念公法組博班了;溫和敦厚的他,很期待政大學生能在此次行動更有組織與發展。雖然短期間不知道會有怎麼樣的發展,但我感覺到了不少希望、活力。特別是,在那個期刊室,我們竟然真的可以用那些批判的社會學語言,來針對台灣社會和國家的實際問題盡情批判(相形之下,以前這麼做多少會有點「怕怕的」)。這是我覺得過去所沒有的,連關主任都來了呢。

三、
網路上和座談上不少人抱怨這次運動的分工混亂、決策緩慢、沒辦法形成一致有力的意見。這或許是因為參與者(不論師、生)多半是以「個人」的身份透過網路進場,而不同於過去如野百合時期,「社團」還是動員主力的狀況。「個人化」的時代,這也許也是難以避免的狀況。但可以發現的是:「組織」(甚或是所謂的「先鋒黨」)的影響力,在此種時代是比過去更大的;在大眾都對公共議題憤怒時,誰能有組織、有分工,更是會有影響力,能對抗統治階級。左派始終人就是不多,受壓迫的人們又紛紛個人化疏離的此刻,想辦法把人拉進來、組織起來,會是日益關鍵的課題。

四、
這波新生的學生運動,能成為未來學運、社運團體的「新生」嗎?這個問題,得靠我們學運、社運團體自己爭取群眾來回答。「他們」或許「沒那麼進步」,關心的議題也不是什麼「階級議題」,但這可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還沒參加社團前,不多半也如此嗎?(雖然我對於聽說廣場學生不願唱「國際歌」,只唱「美麗島」,是覺得太保守了一些)我們可以在行動結束後,舉辦工作坊、論壇,積極把真正有心的人「留下來」,來持續監督台灣集會遊行國家機器的恣意與暴力,甚至投入更多受壓迫者的運動中。另一方面,也期望能因這波學運,可能出現新的進步社團。運動社團的量近年的「加法」始終不多、卻常得面臨「減法」威脅。也來個「野草莓」後的雨後春筍吧。

五、
很多人質疑發起教授的藍綠色彩,我個人不很在乎這個,覺得有出來抗議惡法就是好事。但是,我倒期望廣場上起領這次運動的教授們,平日該更關照、參與基層社運。他們比起許多純學院派的教授,的確已經可說是關心社會許多,但一來是議題上我期望他們能更關照「基層」或「左翼」一些,二來是位置上我期望他能更「如同組織工作者」一些(我相信教學工作是有可能可以如同組織工作者的,所以這無法用「分工關係」來迴避)。這種標準其實牽涉到「自我認同」,也許要求不了他們,但我們可以期許未來投入學術工作的學院預備軍們:當學者拿到麥克風不難,難是難在怎麼真實對解除人民的苦難有貢獻。

六、
在台灣,大家或許都知道,有一種現象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普遍的人們在政治立場上被藍綠綁架,導致儘管是一個維護政權、侵犯人權的「惡法」,卻只有在自己認同的藍綠政黨是「在野黨」的時候,才會認為應該修改。然而,當這個黨變成「執政黨」時,似乎惡法修改就再也不重要了。或者是因為此時的行動者過去在另一政權時沒有行動,就質疑現在行動也是不對的,例如「紅杉軍被打壓的時候,這群學生怎麼就沒出來!?」。為了改變這樣的「政治決定法意識」的困境,我覺得立院真的要修法的此刻,過去相對親藍、高喊過修改集遊惡法的社運團體應該出來,特別是自認被打壓最深的紅杉軍們的社運領袖應該現身,讓「惡法侵害」的「不分藍綠」性質,真的顯露出來。我們該去接觸接觸那些部份和社運有關係的紅杉軍,請他們面向國家。

七、
最後,用一個比較嚴格的標準,我覺得提出「非藍非綠之外的政治選擇」,甚至是所謂「左派的角色」,真的很重要。學生們出來行動,害怕被貼上藍綠標籤,除了因為覺得這樣會被利用以外,一定還有一個原因是:根本就討厭藍綠兩個政營。但是,討厭藍綠,那麼還是得要政治選擇阿。儘管是訴求「人權」此種看似中性的議題,其實還是相當的政治化,例如非得要面對是選擇支持國家一些、還是人民一些?是要怎麼看過去藍綠政權的作為?是要支持哪種人權(資本家的私有財產權、甚至恣意運用他購買來的勞動力商品也是一種人權啊)?缺乏了左派的分析,我們也很難理解為何國家總是有那麼多要侵犯人權的事情。葉蔭聰對這行動寫了一篇文章,他說,可能需要一個「不一樣的參照點」,他提到了全球反世貿、反全球化時,總是有發生政府大壓集遊行動者的問題,特別在香港、台灣這種新興民主化國家。我覺得他有個意思是:反對政府打壓集遊,擺在全球運動的經驗上,是可以有一個和「左翼」連結的可能。左翼也最可能受集遊法這種法律打壓。我們或許可以多拉這種經驗進來,讓「抽象地討論集遊法」進展到「具體地認識集遊者」,以及「他們的苦難」。

學運定名野草莓 學者連署表聲援

徐沛然 楊宗興
台灣 苦勞網
2008/11/11

10月9日晚間,台北、台中、台南等地的靜坐學生,透過網路即時連線,透過投票決定將此波運動命名為「野草莓學運」。以有刺的野草莓,一方面表示對媒體社 會動輒將年輕人稱為「草莓族」的不滿:另一方面也向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致敬。「野莓之歌」作者nelleven在其部落格上表示,「野草苺永遠不會是 野百合,因為我們搾成汁之後,是還可以喝的。」

稍晚,教育部長鄭瑞城至現場探訪學生,對於學生訴求,鄭瑞城並未正面回應,只表示關心學生身體健康,希望學生趕快回家。現場學者要求鄭瑞城以學者身份連署支持,鄭瑞城表示會回家好好考慮。

10月10日晚間,五十餘位學者在自由廣場靜坐區外召開記者會,公布學界連署名單與聲明。據了解,此次學者自發性的行動,在短短兩天內就獲得了國內50餘所大專系所,共484位學者的支持。

記者會主持人台大新聞所教授洪貞玲表示,此份聲明中除支持學生修改違憲的《集會遊行法》主張外;還要求各校校方不得懲處或阻撓學生參與活動;並認為政府應 追究近一星期來警方不當執法、警民衝突中相關人士的法律與政治責任。洪貞玲認為,其實民間團體多年來皆討論過修改《集遊法》的必要性,只是並未如今日受到 媒體與社會的關注。

台大法律系教授林鈺雄指出,現行《集遊法》的核准制、禁制區和刑罰處分等規定,皆為戒嚴時期所訂,明顯侵害人民集會的基本人權,更剝奪弱勢民眾透過集會表 達意見的權利。林鈺雄強調,學者前來是為了表達聲援,而非來領導運動。台大法律系教授陳昭如則認為,不僅《集遊法》條文違憲,法律的執行者與決策者都應負 起相關責任。「集遊法一直以來都是執政者的工具」陳昭如說。

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徐斯儉表示,針對網路上流傳許多一般民眾遭盤查、搜索、沒收國旗、逮捕等等事件政府應該要說清楚,警方那些令人感到憤怒的行為究竟是否 違法?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瞿海源則表示,人民表達政治言論的自由不應受限,不止《集遊法》該修,甚至應一併修改其他解嚴後尚存至今的過時惡法。

最後,洪貞玲補充,「今日的執政黨可能就是明日的在野黨」期待兩黨放下對立心態,共同改善台灣人權。記者會就在現場師生在對喊口號,相互加油打氣中結束。

然而,儘管與靜坐群眾無關,但現場仍發生令人遺憾的事件。11月11日早上九點,一名來自南投埔里的80歲的男子劉柏煙,自稱是資深國民黨黨工,於自由廣 場現場散發自製傳單,表達不滿警方折斷國旗、毆打民眾的行徑,並要求總統馬英九需負責。劉姓男子先向學生表示將自焚抗議,在輔大老師何東洪的苦勸下將手上 的汽油交出,不過沒想到他12時55分再次現身廣場時已身陷火海。

據目擊者指出,由於劉姓男子自焚地點被廣場旁的紐澤西護欄遮住,所以當有人開始注意到有火焰時,劉姓男子已經焚燒了約五分鐘以上,加上幾乎沒有警方在場, 所以劉姓男子送醫後已經全身百分之八十以上遭受三度灼傷,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靜坐發言人台大許仁碩對這個意外事件表示遺憾,並強調此事件象徵在台灣 社會中太多弱勢民眾的聲音與憤怒無法抒發,才會選擇以激烈自殘方式表達。

野莓之歌
http://nelleven.pixnet.net/blog/post/22303995

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中國

BBC 中文網
2008年11月14日

中國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穆虹表示,中國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但有信心安渡難關。

穆虹以及財政部副部長王軍和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星期五上午參加國務院新聞發佈會,透露了中國投資4萬億元擴大內需方案的部分細節。

穆虹表示,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中國部分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行,擴大內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

他指出,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已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重大調整,包括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穩定出口;另外第四季度新增1000億元中央投資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建設。

其他的擴大內需措施還包括加快災後重建;推出增值稅轉型改革以鼓勵企業進行設備投資;以及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等。

穆虹說,中國計劃到2010年底類似做出中央投資安排1.18萬億元,而估計這些錢可以帶動約4萬億元的投資規模。

他還特別強調,這4萬億元僅僅是全社會投資的一部分,不等於全部的投資。

穆虹表示,中國政府對穩定經濟、保持增長有「堅定決心和信心」。

監督管理

財政部副部長王軍表示,擴大內需所需的巨額投資需要擴大赤字,發行國債,將影響到中國2009年乃至2010年的預算。

但他強調,有關的規模完全在中國政府的掌控範圍之內。

針對有關投資是否會造成更多豆腐渣工程以及更多腐敗的質疑,穆虹透露,中國制定了五項保障措施,從制定方案到建設程序進行嚴格監控。

他還說,中紀委、監察部、審計署、財政部、發改委將聯合組成多個檢查組分駐各省,這些調查人員將對第四季度中央1000億投資的實施過程進行全程的監控。

他同時表示歡迎新聞媒體和民眾參與監督管理。

穆虹說,「2008年是一個極不平凡的一年。」

中國在2008年經歷了百年不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四川大地震、嚴重通貨膨脹、北京主辦奧運會和殘奧會,以及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和首次宇航員太空行走。

穆虹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是一次「嚴重的挑戰」,但他表示中國要「把挑戰轉化為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發展水平、深化改革的機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著眼民生工程 著眼拉動內需

雷振岳
光明日報
2008年11月15日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措施。會議認為,近兩個月來,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必須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形勢。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在人們感到金融危機的壓力的時候,看到國家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所採取的重大措施,信心倍增。不妨看看這些投資項目,「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對廉租住房建設支持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準,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像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優撫對像生活補助標準」,等等。

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國家既考慮到宏觀,也考慮到了群眾,考慮到了長期以來民生工程投入不足、基礎設施投資不夠等情況,國家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信心非常足,通過民生投入拉動內需的經濟願望非常強烈,或者這樣理解,民生發展、民生投入和化解金融風險一樣,都是政府慎重考慮的大事。民生需要不是可有可無的小事情,而是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家庭幸福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希望。政府將民生作為「經濟馬車」,「既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又有利於推動結構調整;既有利於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既有效擴大投資,又積極拉動消費」。群眾收入得到了提高、民生狀況得到了改善,可以達到經濟和社會效應雙豐收,「新出台的10項措施對穩定明後兩年的經濟增長將發揮重要的作用,明年經濟仍有望保持8.5%左右的增長」。值得期待。

一個時期以來,民生取向越來越成為各級政府投入的重頭戲,各項民生工程和與群眾息息相關的項目得到了紮實推進。但總體看,民生的許多問題仍然突出,抗風險能力仍顯得非常脆弱。

中央為我們開出了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良方,也對各地提出了實事求是、不容置疑的「民生指標」。各地要認真落實中央精神,將投資方向、擴大內需多與群眾實際利益結合起來,與群眾實際需要結合起來,想方設法提高群眾的經濟收入,增加群眾就業機會,使他們「強身健體」,達觀自信,和國家一起充滿信心迎接挑戰。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環保人士控告溫家寶

香港明報
2008年11月9日

中國環保人士陳法慶今天說,近日兩度以寄行政訴狀給北京法院,
控告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陳法慶在繼上月七日後,於本月一日再以特快專遞方式,寄送這份行政起訴狀給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起訴狀內容:「被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地址:北北京市中南海,法定代表人:溫家寶,職務:總理」。

陳法慶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大陸各地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 污染引發的癌症村,氣候變暖等,是中國國務院多年來相關體制不當、監管不力等原因造成的,這是他要控告中國國務院的主要理由之一。(中央社)

---------
陳法慶:以農民的名義拍案而起
傅丕毅 柴驥程
中國《半月談》
2005年11月29日

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深受其害的農民群眾開始運用法律、信訪等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有這樣一個農民,他不僅與涉及自身利益的環境污染事件作鬥爭,而且面對看起來似乎"與己無關"、危害一方公共利益的環境污染行為,也要拍案而起,討個說法。他就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農民陳法慶,其"奇人"之舉是:因環保問題屢次與當地政府對簿公堂,並首次以一個農民的名義向國家有關部門遞交《環保公益訴訟立法建議書》,還因此榮獲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獎---阿拉善SEE生態獎特別獎。2005年10月8日,他又成為我國政府首次設立的環保大獎"2005綠色中國年度人物"20名候選人之一。

勇做"民間環保執法者",從舉報污染企業開始


陳法慶,今年38歲。他關心環保等公益事業超過了關心自己的錢袋,他持續不斷地與周圍破壞環境的行為作鬥爭,成為一名不是執法者的執法者。在陳法慶家裏,這位二級聽力殘疾,戴著助聽器的普通農民向記者講述了他在從事環境維權過程中的所歷所為、所思所想。杭州市余杭區曾經有大量的石礦企業,粉塵污染相當嚴重,從1999年開始,陳法慶就向當地環保部門反映舉報,但污染問題一直未能解決。 2002年6月,陳法慶便以"行政不作為"的名義將余杭區環保局告上法院。在法庭上,陳法慶向法官遞交了有關石礦企業造成嚴重粉塵污染的證據,他告訴記者:"為了搜集到這些證據,我花了8000元,買了微型攝像機,冒著被揍的危險,偷偷在石礦企業周圍拍了5天。"法院的判決最終雖然確認了污染事實,但陳法慶依然敗訴。官司雖然輸了,但陳法慶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在他的呼吁下,杭州市余杭區政府最終關停了污染嚴重的石礦企業。

"以農民的名義",喚醒公眾環保意識

2004年5月23日,陳法慶只身來到北京,敲開了人民日報社的大門,他決定自費在《人民日報》上以"農民陳法慶"的名義刊登環保公益廣告。5月28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第11版上刊登了"善待環境就是善待自己---農民陳法慶"的公益廣告。此前,陳法慶已經在杭州電視臺自費做了第一個環保公益廣告。廣告的畫面非常形象:鳥語花香的青山綠水在一場大火中灰飛煙滅,最後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畫面定格為一行大字:"善待環境就是善待自己",落款是"農民陳法慶公益傳播"。

2005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農民陳法慶環保網"正式開通,這是陳法慶為保護環境邁出的又一步。網站的宗旨是"宣傳環境理念、接受環保投訴"。

回顧保護環境之路,陳法慶心情復雜。他曾遭人毆打,有人還猖狂地把威脅他的大字報張貼在家鄉小鎮的大路上。他的家裏兩次被不明身份的人縱火。2004年6月的一個深夜,家裏只有老母親一個人在睡覺,火從大門口開始燒起來,濃煙滾滾,幸虧附近的鄰居趕來救火,老母親才幸免于難。幾天之後,一張匿名小字報張貼在派出所附近的公告欄裏,上面寫著:"陳法慶,今天到你家,你不在,只有你老母一人,不然早就炸掉你房……"面對記者的擔心,陳法慶一字一頓地說:"石礦關掉了,溪水變清了,這是對他們最好的反擊。"

公益訴訟被法院拒絕,轉而呼吁制度保障

流過余杭的東苕溪是跨杭州、湖州兩市的一條重要河流,也是杭州市的飲用水源,但這個一級水源保護區的生活飲用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十分嚴重,主要原因是:溪邊採礦企業的污染、東苕溪航道裏運輸船舶的污染、溪邊農民生活生產污水污染等。于是,陳法慶給國務院和浙江省9個部門寫信要求重視解決這個問題,但沒有一個部門明確答復。2003年12月12日,陳法慶向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將東苕溪的污染防治管理部門---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浙江省環保局推上被告席。法院裁定認為:由于污染和原告沒有直接利害關係,所以陳法慶不具備原告資格,不予受理。

陳法慶認為,這起官司說明建立環保公益訴訟的法律制度刻不容緩。"只有將絕大多數的群眾發動起來參與環保治理,污染企業才會像過街老鼠一樣,無處藏身。"為此,他撰寫《環境污染、法律無奈---關于請求對公益訴訟立案審理的建議》,向全國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環保總局等5部門上書呼吁。

面對我國缺乏公益訴訟制度、公益訴訟往往被法院不予受理的現實,環境專家認為,政府除了要動員更多的百姓和執法部門一起治理環境,也要為理性維權提供制度空間,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公益訴訟制度,鼓勵"事不關己,也要挺身而出,見義勇為"的精神。浙江省委黨校行政管理學教授吳錦良對半月談記者說:"治理環境污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政績考核體制、能有效防止官員腐敗的監督體係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對污染的治理僅僅依靠政府執法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依靠企業家的自覺更是緣木求魚,必須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治污積極性,現行制度設計必須為日益高漲的痛恨污染的民眾情緒提供理性的宣泄渠道,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可謂正當其時。"

記者短評:農民陳法慶維權背後的規則意識

浙江農民陳法慶的可貴有兩點。首先是數年如一日,在較為艱難的境況下頑強致力于環境保護事業;其次是在同污染行為作鬥爭中,他所表現出來的規則意識和理性精神。

在法庭上,陳法慶慷慨陳詞,怒斥環保部門執法的蒼白無力;在案頭,他奮筆疾書,向中央痛陳現行環保治理法律體係的軟肋;在田間,他拿著自購的攝像機,記錄下粉塵滿天、污水橫流的污染事實,作為日後的公堂證供;在媒體上,他自費以"農民陳法慶"的名義刊登公益廣告,呼喚全社會的環保意識;甚至在遭遇毆打和斷手斷腳的暴力恐嚇後,他依然平靜而又執著地說:"環境變好是對他們最猛烈的反擊!"近年來,人民群眾日益覺醒的環境權利意識與污染不斷加劇的客觀現實頻頻碰撞,導致因環保糾紛而引發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盡管我們堅決反對一些企業惟利是圖瘋狂排污,盡管我們憎恨個別官員和污染企業"同流合污"的醜惡行徑,但是我們不讚成群眾面對環境污染採取極端行為。我們讚揚陳法慶,尤其讚揚他在艱難境地下,依然遵循規則,恪守法治,倡導理性維權。規則意識是現代法治國家的核心精神,它要求所有公民依法辦事。只有所有人都尊重法律規則,才能和平理性地解決矛盾,才能帶來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要在環保維權中做到重規則、重理性,還必須仔細考量既定的規則是不是符合實際,是不是一個好的規則。西方法治學者有句名言,"法治就是一套良好的規則得到良好執行"。反觀我國現行的環保治理體制和環保法律,就會發現還有許多規則需要破題,需要完善。比如我們的環保部門執法效能不高,執法無力的制度原因突出;又如,環保公益訴訟制度遲遲未能建立,致使環保法律救濟的大門無法向所有公民敞開。這些問題是陳法慶們的困惑,也亟待引起為政者的高度重視。

中國經濟刺激計劃面臨困境

因擔心經濟衰退,西方經濟體先後出台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主要通過減稅或者直接向國民派發現金的方式來增加百姓收入,刺激內需。2008年9月27 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天津達沃斯論壇上致辭時說「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保持中國強勁、穩定和相對快速的增長,避免大的波動」。10月11日,央行副行長易 綱進一步將該論述細化為「擴大內需保經濟增長」。問題的關鍵是:中國政府有能力擴大內需嗎

關於各國的經濟刺激計劃,最新的消息是關於澳大利亞政府的。20081013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宣佈總額達104億澳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其主要內容是將政府財政盈餘以各種方式派發給老百姓。 具體內容包括:通過增加養老金補貼,派發48億澳元給退休者;通過稅收減免和提高幼兒養育資助,派發39億澳元予200萬戶家庭;提高首次置業津貼總額達 15億澳元(首次置業者如果購買二手房將獲補助1.4萬澳元,如果購買新房則獲補貼2.1萬澳元);增加1.87億澳元的工人技能培訓之處等等。另外,大規模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也是可能的選項,但只有在評估該刺激內需計劃的效果後再予以考慮

澳洲2007年經濟規模為9088億美元(IMF2007數據),該刺激內需支出大約佔其1% 。另外,澳洲聯邦政府今年的財政預算為盈餘217億澳元,而去年也有165億澳元的盈餘,這些都保證澳洲政府有足夠的財力採取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

具體到美國,20082月,美國國會通過總額達168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主要內容也是通過各種方式增加老百姓收入。具體內容包括:對個人實以最高600美元,家庭最高1200美元的減稅;額外增加嬰幼兒補助300美元;大規模降低企業納稅基準;增加養老金補助等等。

美國2007年經濟規模為13.8萬億美元,該刺激內需支出也大約佔其1% 。另外,儘管美國聯邦政府非但沒有財政盈餘,還有大約相當於其GDP規模4%的債務,但外國投資者卻爭相購買美元債券,其中也包括中國5000億美元美國國債的投資,所以這筆支出的來源也不是問題

具體到中國的情況,2007年經濟規模大約為3.25萬億美元,如果也按照1%的比例,則刺激內需支出大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和摩根大通龔方雄的方案比較吻合。可問題的關鍵是:中國中央政府是否有能力進行總額達2000億元人民幣的額外支出呢?

根據財政部數據,2007年中央政府財政收入雖然高達2.86萬億元人民幣,但支出卻仍然遠遠超出該數字,中央財政全年缺口達2000億元人民幣。2008年上半年中央政府收入支出情況目前並無數據,但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包括中央和地方)為3847.93億元,財政支出為4035.74億元,缺口為187億元人民幣。如果考慮到出口退稅、四川地震災區重建以及年初雪災等中央政府支出,2008年中央政府應該沒有多餘的錢來進行額外的支出,傳說中的所謂減稅(個稅等)以及增加養老金支付等計劃應該也只是傳說吧!當然,中央政府也可以印鈔,只是不像美國,美國聯邦政府如果印鈔全世界來買單,中國政府印鈔買單的應該只有中國百姓吧。

另外一個比較詭異的地方是中國地方政府卻財力極其充沛。2007年,中國地方政府財政盈餘總額達2508億元人民幣,全部償還完中央政府的財政缺口還綽綽有餘。如果非得動用這筆錢來刺激經濟發展,我的理解是地方政府會更願意花在支持房地產或者基礎設施投資上,而不是把錢發給老百姓。 如果是這樣,中國經濟發展又會回到老路上,依靠房產來刺激內需,依靠投資來提升GDP,大量資金在這個過程中會沉澱下來,內需會進一步惡化。在這種情況 下,廣東東莞政府向本地居民派發紅包更加顯得特別有意義。另外,2008年9月1日,中央政府突然宣佈減免本由地方政府支配的工商管理費, 這也算是中央政府比較無奈但卻最符合實際的一個方案吧。

在這個背景下,讓我們再來審視最近風傳已久的「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土地流轉自然會增加GDP,這就是「經濟增長」;農民把土地轉讓後自然會有一定收入;轉讓土地後的農民很有可能去城市做民工,然後需要住房,然後再次帶動房地產市場發展(大家現在知道為什麼突然說要取消城鄉戶籍限制了)等等。這一思路極其類似之前的國有企業改革土地可類比為國有企業的資產,農民可類比為國有企業工人。至於前景如何,大家看看大多數的(非壟斷)國有企業就知道了,不再贅述。

2008年10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就美國國會通過《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答記者問,「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維護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為世界經濟穩定發展做出貢獻」。對於維護經濟發展,我們看到的卻是最高貨幣政策當局信心多於能力,至於具體措施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2萬貪官、8千億元外逃

(1) 中國:近2萬貪官外逃攜款8千億元
BBC 中文網

2008年11月09日

北京市檢察當局披露,90年代中期以來,近2萬貪官外逃,攜帶款項達8千億元人民幣。

據中國媒體報道,30年來,北京市檢察機關共批捕26萬餘人,立案偵查的貪污賄賂案件達1.6萬件。其中,包括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克傑受賄案等在內的10多位高官案。

北京市檢察院在週六(8日)宅開的"紀念首都檢察機關恢復重建30週年"座談會透露上述信息。

據統計,30年來,北京當局共批捕26萬餘人;決定起訴26萬餘人。

在此期間,北京當局還立案偵查了一大批職務犯罪,包括貪污賄賂案件1.6萬件,瀆職侵權案件2636件,挽回經濟損失數十億元。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外逃官員人數高達1.6萬至1.8萬人,外逃攜帶款項達8千億元人民幣。

外逃貪官所攜帶的款項,主要來自土地開發、稅收、城建工程經費、金融機構"貸款"、截留的政府開支、大型國家建設項目資金等。

評論人士認為,中國當局年年反腐敗,但是腐敗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不從制度上下手,不能建立獨立的司法制度,沒有強大的媒體監督,只是中共唱獨角戲的反腐是不會取得任何效果的。

------------
(2) 北京檢察機關30年偵辦10餘高官 批捕26萬餘人
人民網
2008年11月09日


30年來,北京市檢察機關共批捕26萬餘人,立案偵查的貪污賄賂案件達1.6萬件。其中,包括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傑受賄案等在內的10多位高官案。今天上午,記者從北京市檢察院「紀念首都檢察機關恢復重建30週年」座談會得到上述信息。

北京市檢察院檢察長慕平介紹,1951年1月3日,北京市人民檢察署成立,時任公安部部長、北京市公安局局長的羅瑞卿兼任檢察長。1966年「文革」開始後,北京市檢察機關受到嚴重衝擊,至1975年被徹底取消。1978年7月6日,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恢復成立。

30年來,北京市檢察機關共批捕26萬餘人;決定起訴26萬餘人。在此期間,檢察機關還立案偵查了一大批職務犯罪,包括貪污賄賂案件1.6萬件,瀆職侵權案件2636件,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數十億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與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共同出席座談會,並對北京市檢察院的各項工作高度讚許,同時也對北京市檢察院的今後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記者楊艷)

全球經濟危機下的中國對應

(1) 中央兩年計劃投資四萬億
香港明報
2008年11月9日

總理溫家寶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措施。

會議認為,近兩個月來,世界經濟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必須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形勢。當前要 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臺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 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會議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

一是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對廉租住房建設支持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

二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三是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客運專線、煤運通道項目和西部幹線鐵路,完善高速公路網,安排中西部幹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加快城市電網改造。

四是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速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五是加速生態環境建設。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

六是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技術產業化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支持服務業發展。

七是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

八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準,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像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優撫對像生活補助標準。

九是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

十是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加大對重點工程、「三農」、中小企業和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的信貸支 持,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初步匡算,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為加快建設進度,會議決定,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 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明年後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億元,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總規模達到4000億元。

會議要求,擴大投資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實。要突出重點,認真選擇,加管理,提高質量和效益。要優先考慮已有規劃的項目,加大支持力 度,加快工程進度,同時抓緊起動一批新的建設項目,辦成一些群眾期盼、對國民經濟長遠發展關係重大的大事。堅持既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又有利於推動結構調 整;既有利於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既有效擴大投資,又積極拉動消費。要把促進增長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結合起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 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會議強調,儘管中國面臨不少困難,但我國內部需求的能力巨大,金融體系總體穩健,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意識和能力較強,世界經濟調整為我國加快結構升級、引 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等帶來新的機遇。只要中國及時果斷採取正確的政策措施,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就一定能夠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新華網)

-------------
(2) 中央推適度寬鬆貨幣政策
香港明報
2008年11月9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出更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

新華社稱,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出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

為加快建設進度,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資一千億元,明年災後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億元,帶動投資總規模達4000億元。

會議確定,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新華社)

-------------
(3) 拉動內需 中國推廣「電器下鄉」
BBC 中文網
2008年11月7日

中國擴大「家電下鄉」政策範圍,從12月開始,更多省份農民購買四類家電產品將可獲得13%政府補貼。
這項政策由中國財政部和商務部推出,目前此政策推廣的家電產品包括彩電、冰箱、洗衣機和手提電話四類。「家電下鄉」招投標大會星期日(11月9日)將在北京舉行。

實施有關政策省份的農民在購買指定品牌產品時,可獲得由銷售價格13%的直接補貼。補貼資金由中央財政負擔80%,省級財政負擔20%。

中國從今年去年12月份開始已經在山東、河南以及四川三個省試行了「家電下鄉」推廣政策。

從下個月開始,內蒙古、遼寧、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廣西、重慶、陝西也將開始實施這一政策。

財政部和商務部表示,今後可根據需求對「家電下鄉」產品進行補充和調整,另外其他省份也可根據自身需求提出申請,由兩部批准後即可參照實施。

拉動內需

據統計,截止到10月17日,山東、河南和四川三地「家電下鄉」銷售額已接近40億元。

中國媒體引業內人士估計稱,「家電下鄉」政策實施地區的農村人口超過4億人,樂觀估計總銷售額可能達到300億元以上。

中國媒體引家電工業人士分析稱,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國內外經濟發展放緩,推廣「家電下鄉」政策有助於擴大農村市場、拉動內需,對於中國家電企業來說可謂「雪中送炭」。

招標大會

根據有關政策,當局將通過招標方式確定具體的補貼產品型號及銷售最高限價。

目前彩電的最高限價為2000元,冰箱最高限價為2500元,手機的最高限價為1000元,洗衣機最高限價為2000元。

「家電下鄉」招投標大會星期日(11月9日)將在北京舉行,據媒體報道,中國家電大企業普遍躍躍欲試,志在必得。

根據商務部和財政部的要求,中標產品須具備幾大條件,即: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市場佔有率較高;節能及安全設計、模式、效果等具有較高水平;符合國家環保標準;適應農村消費環境;質量和功能適合農民使用;維修網點多,滿足農民對售後服務的要求。

-------------
(4) 廣東年撥1.8億助中小企
香港明報
2008年11月7日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中小企業出現財困,廣東省政府宣佈,今年起3年內每年動用1.8億元支持中小企業。

《廣州日報》報道,廣東民營加外資中小企業有近100萬間,潛在資金需求逾2萬億元,據往年情,銀行僅能提供不到40%的資金貸款,資金不足估計高達1.2萬億元,近期包括香港上市公司合俊集團在內的企業倒閉現象,正是由於資金鏈斷裂引起。

《羊城晚報》引述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局長劉煥泉表示,當前中小企業受融資問題困擾,銀行信貸緊縮減少、中小企資金被大企業拖欠是重要原因,廣東將從今年起3年內每年撥1.8億元作為省內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

(廣州日報、羊城晚報)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重慶出租車全城大罷工的報道

(張宏良按:下面是關於重慶出租車大罷工的幾篇報道。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講,中國出租車行業是盤剝工人最嚴重的行業,其根源在於官商直接結合和地方政府的黑道化管理。所謂黑道化管理,就是如同流氓惡霸強收保護費一樣,只有繳錢才讓干,不繳錢就砸攤子。這種黑道行為本來是政府應該嚴厲打擊和取締的對象,現在卻被地方政府取而代之成為一種政府行為,許多地方的出租車管理制度就是這種政府黑道化的典型縮影。出租車行業有兩種管理模式:一是個人管理模式,由政府直接向出租司機發個人營業執照,出租司機直接向國家納稅;二是現在的公司管理模式,由政府給公司老闆發營業執照並向公司收稅,公司老闆憑借執照向出租司機收錢,扣除上繳稅收後剩下都是公司老闆的。兩相比較,正確的選擇顯然是個人管理模式,一是出租司機本來就是弱勢群體,是社會應該救助的對象,不應該反過來壓搾他們;二是省去了公司中間環節的盤剝,國家可以增加稅收,出租司機可以增加收入,乘客也可以減輕負擔,與國與民都有好處。不過個人管理模式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相關的政府官員難以獲取巨額賄賂:如果向每一個司機收取好處費,數額既小風險又大,要想腐敗十分困難;而公司管理模式則能夠克服這個「致命缺陷」,集中收取巨額賄賂。於是,出租司機的災難便降臨了,當初被人民政府取締的保護費又以管理費的名義死灰復燃,並且變本加厲到難以想像的野蠻程度,每天出租司機僅為上繳管理費就要運營8個小時以上。8小時工作制是一百多年前工人爭取到的基本權利,可是眼下中國的出租司機卻只能在8小時工作之外才有希望拿到他們養家餬口的工錢!而之所以要採取這種管理模式,僅僅是因為地方政府的幾個官員撈錢方便。如此腐敗野蠻的管理制度是到了應該結束的時候了,這種腐敗野蠻的管理制度是典型的以資為本、以官為本,只有代之以個人管理模式,才有可能實現以人為本。)

1)重慶主城出租車全城大罷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重慶11月3日電(記者王金濤)重慶市主城區出租汽車11月3日全城罷工。在重慶市各個街道上,不見一輛出租汽車,許多欲乘出租車的市民連聲抱怨。

3日早晨7時左右,記者驅車行駛在重慶市新溉路上,平日出租車很多的街道上,不見一輛出租車。8時左右,記者在重慶市渝北區新南路一帶看到,許多乘客正在等待出租車。他們一邊等車一邊抱怨:今天怎麼一輛出租車都沒有?有的說延誤了上班,有的說延誤了火車和飛機。後來他們聽說出租車罷工後,連忙去擠公共汽車。

記者瞭解到,出租車罷工的主要原因是:一是重慶市道路運輸管理對黑車整治不力,導致黑車氾濫;二是運價低,起步價才5元;三是出租汽車公司對掛靠的個體出租車收取的管理費過高,平均每輛出租車每月收取管理費七八千元;四是出租車有時在主城區加氣難。

截至記者發稿時止,重慶市出租車罷工仍在繼續。重慶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研究處置出租車罷工事件。同時,重慶市公安機關正在全力調查操縱出租車罷工的人員。

重慶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梁培軍告訴記者,目前重慶市政府正在開會研究出租車罷工事件,並將盡快解決這個問題。


2) 出租車司機披露罷工原因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視窗11月3日電陳新報道:11月3日,重慶主城區出租汽車全城罷工。到目前為止,在重慶市各個街道上,仍不見一輛出租汽車上路運營。

記者上午在沙坪壩攔住在路邊「休息」的重慶互邦出租車公司的出租車司機張先生。張先生稱自己並不知道其他人罷工的具體原因,但還是從他自己的角度,給記者講述了他所認為的罷工原因。

1、運營指標「費用」貴經營成本高
張先生稱,自己承包一輛車,5年的承包費用高達30萬元,也就是說每年的費用高達6萬元,「政府賣給出租車公司一個指標25年才收5萬塊。」張先生說:「另外每個月還要交管理費1700-1800左右,另外還有什麼修車費、保險費,各種罰款單更是經常來,每個月光支出算下來在七八千塊錢。」

2、出租車收費十年不變收入低
「10年前的起步價是5元10年後的起步價還是5元。」張先生說:「現在什麼物價漲,油價、汽價更是漲的飛快,出租車的起步價就是不漲。」另外,張先生還稱,重慶的交通擁堵情況嚴重,而出租車的等時費卻相對很低。「現在重慶每個區都在修,到處都堵。堵車的時候心頭急啊,計價表表10分鐘都跳不到1個字,堵時間長了一天都幹不到成本錢。」「除去費用,每個月能掙到2000塊就算生意比較好的了。」張先生稱。

3、政府監管不力,政策出台不考慮「重慶特色」
「現在說我們拒載3次遭投訴就要吊銷運營執照,拒載應該管,但是不是也得分分情況啊。」張先生抱怨說。重慶出租車加氣相當困難,而且司機還有規定的交班時間。「搞得我們好為難啊,載吧,跑不過去或是交車晚了被罰款;不載吧,就有可能遭投訴。」

另外,重慶市政府部門對黑車整治不力,黑車氾濫,「沒得人管黑車,本來生意就難做,現在就更難了。」張先生說。

對於是否有人組織此次「罷工」,張先生稱自己不清楚:「都是認得到的同事見了面互相通知說今天不上路。」「可能有人組織,因為有上路的車被攔下來了。」

記者隨後試圖聯繫張先生所在的重慶市互邦出租車公司求證,但該公司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或嘯叫狀態。


3) 一位出租車駕駛員談罷工原因
來源:烏有之鄉網

重慶一位開車的師傅說,現在的哥的生存環境太惡劣了,他們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舉行罷工的。他講了幾點罷工的原因:

一是現在加氣太難,每次加氣都要拍很長時間,他最常的一次排了近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要耽誤多少業務,少掙了很多錢,何況排隊到自己加氣了,氣壓又不足,很惱火。

二是現在運管局要求出租車每天要換座套,不換就要罰款,可是每次他們換座套,也要排隊,等排到了,座套可能又沒有了,而運管局不管你那些,抓到你「沒換座談」,也要嚴罰。

三是現在政府對出租車的「緊箍咒」是越來越緊、越來越多,其實他們也很想開好車、服好務,可有些乘客裝怪,心情不好就投訴出租車司機,而這種情況他們哈經常遇到,一旦投訴被受理,他們就要遭處罰,這對出租車司機是很不公平的。

四是現在重慶這個城市成了「堵城」,到處都在修路、挖路,沒有哪條路是通暢的,尤其是在上班的時候,更是堵的要死,重慶的起步價和公里價本來就是全國最低的,加上加氣耽誤時間、堵車耽誤時間、換座套耽誤時間,出租車還掙什麼錢??現在物價在漲,及時出租車價不漲,出租車司機也要生存,也要養家,能怎麼辦?

五是重慶運管部門對出租車上的計價表的「等時」時間設定為10分鐘才跳6角錢,也是太低了。

這位師傅說,正是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出租車司機才決定舉行罷工的,也希望政府能多聽聽的哥的心聲。

重慶的哥的姐為什麼會被盤剝、剋扣和侵害?

以重慶G運公司為例:

該公司為國有企業,規模1100餘輛,車輛、計價器、頂燈等硬件投資每輛平均6.5萬元,共計7150萬元左右,司機3300餘人,實行所謂的公司經營,現實中公司與主駕和司機利益分配五花八門,視關係、時期、歷史不同而不同,主駕「經營成本「也就千差萬別。

1.初期最低檔預收營運款,從原買斷承包期滿轉換進入「公司化」經營,每車預收營運款43000元(期滿不退還),按1100輛計收入4730萬元,另收司機保證金3080萬元(2.8萬元/車),共計7810萬元,資金盈餘660萬元(表明公司不投資一文而獲得盈餘)。

2.中後期中、高檔次預收營運款有58000元、73000、96000元、106000元不等,綜合保守估算平均預收營運款60000元。按1100輛計收入6600萬元,另收司機保證金3080萬元,共計9680萬元,資金盈餘可達2530萬元,表明該公司在本輪實行「公司化」中,車輛未運營前不投入一文就無中生有「取得」了7150萬元固定資產所有權!並「獲得」2530萬元無息流動資金!

3.四年運營利潤才是暴利重要來源,每輛車月營收定額10800元,發三名司機工資支2100元,貨幣支付自辦社保600元,淨收8100元,按1100輛計每月營收定額收入891萬元!全年達到10692萬元!其支付養路費、路橋費、稅費、保險費、年審費、座套費等15342元/車,合計支出1687.62萬元,收支相抵餘額達9004.38萬元,四年總計達36017.52蛟︰苛境狄荒昃ㄊ褂梅?.2萬元,按1100輛計四年共880萬元,相抵後淨餘額仍達35137.52萬元!

4.行政管理人員40人左右,人均工資及辦公費用按每年60000計,共計240萬元,四年總計960萬元。

5.其它收入:車輛、計價器、頂燈殘值以500元/輛計,共55萬元,「過戶」費按平均2萬/輛計,估算10%曾經「過戶」,收入220萬元,該公司尚有修理廠收益、辦理保險返還收益、車輛廣告收益等忽略不計,四年其它收入達272萬元。

綜合上述,四年期滿後該公司盈利將達到:(預收不退)6600萬元+(營收淨餘額)35137.52萬元+(其它收入)272萬元-(車輛)7150萬元-(行管費)960萬元=33899.52萬元!單車四年盈利308177元,年平均77044元!

主駕不盤剝、剋扣副駕和頂班行嗎?主駕平均交預收營運款6.00萬元(不退),四年向公司繳納營收定額51.84萬元,共計57.84萬元,不退還的預收營運款怎麼收回?

主駕每年另外承擔費用:1).計價器檢測170元;2).機打票1200元;3).座套清潔費360;4.保養維護費4000元;5).小修費1200元;6).預提大、中修費用1000元。此六項由司機承擔計7930元,四年共計3.172萬元,這又怎麼收回呢?

主駕四年支出總計:(預收營運款)6.00萬元+(營收定額)51.84萬元+(主駕承擔)3.172萬元=61.112萬元.目前,平均「板板錢」380元計,四年收入:380X360X4=54.72萬元,將虧本6.39萬元!月均虧本1331元,要保本只有盤剝、剋扣掉副駕和頂班的1100元工資和400元社保了!如果要提高盈利,盤剝辦法是將「板板錢」提高至390元、400元、410元……!一年365天不停運,或者減少維修保養費及使用廉價質次配件!腐朽模式必然損害廣大司機合法利益!

其它出租汽車公司的「公司化」大同小異,有炒作主駕權收費從5000元至15000元不等,也有40餘萬元全包車,30萬元左右的全款車,以及15萬元左右的融資車。

行業中普遍拒絕與司機建立規範的勞動關係,為司機購買足額的社會保障,也拒絕制定行業營收標準、司機統一的八小時工作勞動定額、車輛保險額度、交通事故損失賠償和罰款標準。但是公司的霸王格式合同、協議、責任制卻少不了,違法條款合法化,多數司機簽字後無副本,少數公司收取司機預收營運款)6.00萬元不開收據、與司機搞口頭協議,如果司機訴訟將無依據,且難以勝訴。

其實還是個行政腐敗問題,政府層層盤剝,使出租司機基本上必須靠加班超時勞動才能餬口,今天不支持,不理解,明天輪到的就是你所在的行業!雖然出租司機平常多有不文明行為,但捨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不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如果不是工廠倒閉,下崗待業,養家餬口,誰願意做出租車司機!

我認為罷工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不是那些白眼狼,還在逍遙著呢?拿著的哥的姐的血汗錢,風流瀟灑。

如果這次罷工任然不能解決問題,那我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取消出租車,來一個直轄市的特色,---【沒有出租車】這樣所有問題就解決了撒,乘客坐公交不會被拒載,坐黑車不會被宰客。【出得起錢就做,出不起錢就別坐】,坐3輪摩托不會被繞道。車租車司機也不會被投訴了。豈不是2全其美的事呢。那才叫和諧社會呢?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一篇關於土地流轉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昆明池
烏有之鄉
2008年9月28日

最近,筆者看到一篇某農業大省某市政協委員關於土地流轉問題的調研報告。我認為,這篇來自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的調研報告,從實踐的角度,為我們如何認識土地流轉問題,提供了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實際狀況、農民意願和實行土地流轉時亟需注意的問題等等實際資料。特轉載如下(略有刪節):

最近,我們組織若干名政協委員,先後深入到本市較有代表性的尉氏、蘭考、杞縣三縣,對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土地流轉的基本情況
尉氏、蘭考、杞縣三縣的土地流轉情況,總的來看,規模不大、多為自發、尚不規範。

尉氏縣17個鄉鎮,518個行政村,農業人口73.9萬,耕地面積111.24萬畝。目前,全縣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111.24萬畝,承包農戶數l91951戶,全縣土地流轉面積l9410畝,佔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74%,涉及l 7個鄉鎮420個村。土地流轉的期限一般都在10年以下,其中流轉入農戶的用於種植糧食作物的面積l8787畝,流轉入企業的有623畝。在土地流轉總面積中,農戶間自發流轉面積比重為96.8%,委託村組織流轉的面積比重為3.2%。

蘭考縣16個鄉鎮、1個工業園區,3個國營農場,土地面積1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5萬畝,行政村458個,農業人口68萬人,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農戶l6.2萬戶,承包耕地面積84萬畝,承包耕地流轉面積3.2萬多畝,涉及農戶7900多戶。流轉形式主要有轉讓、轉包、互換、出租等。

杞縣21個鄉鎮、592個行政村,農業人口100萬人,耕地133萬畝。全縣土地流轉的農戶大約3100多戶,流轉面積2萬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5%。其中租賃的占1.5%,互換的0.5%,轉包的98%。

二、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
三縣大宗的土地流轉主要發生在農村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多表現為集體行為,如集體出租、集體轉包等,出租、轉包的對象多為從事農業深度開發或品牌開發的涉農企業;而在農村經濟發展較為滯後的地方,多為小宗的、農民之間的自發行為,如農戶之間的互換、轉讓、出借等等。

涉及大宗的、集體行為的土地流轉形式主要有集體出租與集體承包兩種。

1、集體出租。集體經濟組織或承包農戶,將土地使用權出租給村組以外的第三方從事農業開發,並與之簽訂相應的土地出租協議,由承包戶向農戶或集體支付租金。尉北千畝供港蔬菜生產基地便是集體出租的成功範例。尉北千畝供港蔬菜生產基地位於莊頭鄉莊頭村,面積1000畝,由開封市七彩虹農業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與香港強記公司聯合建立,總投資800萬元,是開封市第一個面向港澳市場的優質蔬菜出口基地。年租金400元/畝,2007年上調為600元/畝,部分出租土地的村民在公司當上了產業工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2007年,該鄉又將鄭二村570畝土地成功出租給旭梅(開封)香料有限公司,發展菊花種植。該縣洧川鎮宋莊村在農戶自願的條件下,將256戶村民的623畝毀棄嚴重的河灘地轉包給尉氏縣綠野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大型農業生產基地園區。

2、集體轉包。經村民同意,村委會把農戶的一部分土地集中起來,轉包給願意種植或養殖的農民,轉入方擁有使用權,雙方簽訂契約,明確各方權利與義務。尉氏縣邢莊鄉的丁莊村建設佔地l00餘畝的花花牛養殖基地,尉氏縣門樓任鄉文家村的養牛場以及很多村的養殖小區都是採取的這種模式。蘭考縣南馬莊村的做法也是此種方式。

小宗的、農戶之間自發進行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有農戶互換、農戶轉讓、農戶出借。農戶互換,即農民為方便耕種,與其他農戶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對各自的土地經營權進行交換;農戶轉讓,即承包農戶在自願的基礎上,將擁有的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其他的承包經營戶並收取一定的轉讓費;農戶出借,是指承包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無償借給他人使用,借用人無需向出借人支付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使用費的流轉方式。

三、土地流轉的幾個特點
1、地域分佈:一是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經濟發展較快的鄉鎮政府所在地和外出務工較多的鄉村。如蘭考縣許河鄉的蔡姜樓村,該村共l98戶877人,其中勞動力440人;外出務工者近300人,其中長期外出務工者15O多人,流轉土地的農戶有52戶,占總戶數的四分之一以上。

2、土地流向:土地流轉主要涉及農戶、企業、城鎮居民和村集體四種對象。以蘭考縣為例,以農戶和農戶流轉為主,占流轉總面積的80%以上,其流轉範圍以本鄉本村居多;其次是農戶與企業流轉,占流轉總面積的l5%以上;另外,還有農戶與城鎮居民以及農戶與村集體之間的流轉,二者占流轉總面積的5%。

3、用途分類:流轉土地的用途多種多樣,但主要是耕種糧食作物,也有用於農業科學試驗或培育良種的。仍以蘭考縣為例,流入農戶土地中用於種糧的面積占流轉面積的70%以上;另外用於土地開發、發展特色產業、實施退耕還林、修路、建房、建廠等占流轉總面積的25%以上;流入企業土地中用於種糧的面積占流轉總面積的5%。

4、規範狀況:一般來說,凡大宗的、具有集體性質的土地流轉是比較規範的。但論流轉宗數,這種類型所佔比例很小。絕大多數是不規範或不很規範的。一是流轉的承包土地沒有書面協議的比例過大,超過80%以上,大部分為口頭協議,為日後引發矛盾和糾紛埋下了隱患。即使簽訂有書面協議,其協議條款也大多不規範,內容過於簡單,對雙方權利義務及違約責任、流轉土地上附屬物處置、有關賠償條款等缺乏明確的具體的規定。二是流轉雙方主體不合法。在簽訂農戶與企業之間土地流轉合同時,轉出方多是村委會,有的甚至是鄉鎮政府,而經營權人又沒有委託書,造成流轉雙方主體資格不明確.三是流轉耕地期限超過了中央第二輪七地承包期限的規定,與政策規定不符。

四、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農村實行「大包干」以後,農村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方式與現代農業的要求的矛盾日益尖銳,農業生產適度規模化經營的呼聲日漸強烈。特別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外出打工農民日益增多,土地撂荒現象嚴重。所以,土地流轉問題是多年來農村經濟發展中必須面對、認真解決的新問題。根據對上述三縣的調研情況來看,我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不能強迫農民流轉,更不能以此為由剝奪農民土地這個命根子。

從我們的調查來看,三縣土地流轉緩慢。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中央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近幾年來,中央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免除農業稅,實行種糧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優質糧種補貼等。這些惠農政策直接或間接增加了農民收入,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使農民更看重土地的價值,更覺得土地的寶貴。因此,許多農民不僅不願意讓出自己的承包地,而且還想多承包土地。二是現代農業的日益發展。隨著科技含量日益增加,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尤其是農業生產從種植到收穫的過程正日益變得簡單、便捷和高效。所以農民在比較輕鬆完成農業生產的情況下,不願把土地轉移出去。儘管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數量有所增強,但是這部分農民在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同時仍兼顧家裡的農業生產,真正願意把土地流轉出去的很少。三是農業效益的不斷提高。近年來雖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有所上漲,但是農產品價格也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與過去相比仍有很大提高,尤其是一些頭腦靈活、科技意識強的農民,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土地收益每畝有的可達萬元,比外出務工收入還要多。因此,一些農民不願意外出務工,而願意留在農村。這說明黨的「三農」政策見到了成效,是令人高興的好現象,不能將農民這些正當、正常的想法當作「小農意識」強行扭轉,更不能強迫農民「流轉」,剝奪農民「土地」這個命根子。

2、必須關注流轉土地用途,防止將其暗度陳倉,「轉」為非農用地,危及國家糧食安全。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流轉的土地用途主要為四項:一是仍然用於糧食生產,「流轉」只不過是變更一下耕作者;二是用於比較效益更高的經濟作物生產;三是用於間接農業項目,如尉氏縣邢莊鄉的丁莊村建設佔地l00餘畝的花花牛養殖基地,門樓任鄉文家村的養牛場以及很多村的養殖小區都是採取的這種模式。四是非農項目。如蘭考用於土地開發、發展特色產業、實施退耕還林、修路、建房、建廠等占流轉總面積的25%以上,流入企業土地中用於種糧的面積占流轉總面積的5%。其中三、四項雖然所佔比重不算太大,但這是政策性極強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第二項是目前土地流轉的主要內容之一,雖然它仍為農業項目,但隨著國家對糧食生產的日益重視,糧經作物比例恐怕是要大體明確一個原則的,不可能讓經濟作物一直大量擴種下去的,我們未雨綢繆還是應該的。

3、必須在流轉時限和收回條款上為農民留下充分餘地,以應農民急難之需。

在調研中,就有對是否規範和流轉時限、收回條款方面的不同聲音。根本原因是在當前土地仍然是廣大農民最基本生產資料的前提下,農民實際上是把土地當作命根子來看的,即使外出務工收入高一些,那畢竟不是穩定的資金來源,更不可能是他們的固定來源,都不可能代替他們對土地的依賴。在農民看來,對於他們命根子的土地,即使眼前不用,也不能從根本上賣掉。實際上,現在民間進行的不那麼規範的流轉,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而採取的民間做法。如果用法律的形式規範化了,一旦出現諸如外出務工等其他資金來源喪失的情況,想要回家務農、靠那一畝三分地養家餬口恐怕也不容易了。所以,不少農民不願意「規範化」也不是沒有一定道理。現在急於將土地流轉規範化的想法,是以我國經濟一直健康快速發展、不可能出現危機為判斷前提的。然而,在全球經濟危機這個大環境中,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一旦出現這種危機,這些外出打工的農民就不得不返鄉務農。這樣,他們面對十分規範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流轉協議,這些農民工要收回自己的勞動資料十分艱難,極易產生大的社會問題。基於此,我們認為,在土地流轉規範化的過程中,必須在流轉時限和回收條款方面為農民留下充分餘地,以確保農民在萬不得已之時能夠及時收回自己的土地,有田可耕,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4、要大力推廣南馬莊土地流轉經驗,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和外出農民土地撂荒問題。

蘭考縣三義寨鄉南馬莊村是一個無公害大米生產基地村,原有耕地被分割為一條條兒一塊塊兒,加上外出務工者較多,其承包耕地更是影響合理耕種。這兩種情況的存在,既影響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有可能影響全村大米的生產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2007年,該村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基礎上,將農民手中的土地轉包回村集體統一管理和耕種。一方面使外出務工者在獲得轉包費的前提下安心打工;另一方面使外出務工者的承包耕地得到有效合理的保護,提升了本村大米的整體質量.實現了「土地增效、農民受益,的雙贏效應。當年就入股和轉包土地200畝。今年又拿出500畝與河南蓮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種植優質水稻,作為「蓮花」牌大米的生產基地。具體做法是,大米品種、使用肥料全部由對方提供,田間管理也由對方委派農業技術專家指導,社員們的任務就是嚴格按照對方要求進行種植和管理。按照合同要求,對方按每畝340元的標準付給合作社土地使用費;合作社將收穫稻穀按每畝750斤的標準提供給對方,多出部分自己可以作為勞務費用留用,也可按協議價賣給對方。合同還專門註明,無論發生旱災或澇災,合作社按實收產量提供給對方稻穀即可,對方亦應支付全部土地使用費。南馬莊這樣的土地流轉,既深受農民群眾歡迎,又可解農民的後顧之憂,當是目前最好的土地流轉方案。

不要輕易買美國國債

王鎮江
人民網-《市場報》
2008年10月31日


美國財政部最新公佈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截至8月末,中國持有美國國債5410億美元,比7月份增加223億美元,創今年以來月度增量之最。

接近外管局的消息人士向筆者透露,中國增持美國國債是一個無奈選擇。「持有其它幣種資產風險可能更大。」該人士稱,全球金融風暴之下,中國現實的選擇只能是繼續增持,「但會就增持的具體細節與美方進行磋商。」

截至9月末,中國外匯儲備突破1.9萬億美元,2萬億大關已在眼前。由於中國外匯儲備中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而美國金融危機前景難料,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稱,中國外匯儲備正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他強烈建議「慎買美國國債」。

增持美國國債是無奈選擇
上述消息人士稱,中國繼續增持美國國債主要是從安全性和流動性角度考慮的。同時這與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有密切聯繫。

他分析,雖然美國經歷了金融危機重創,但從目前的結果看,歐盟受損更嚴重。僅就雙方救市規模看,歐盟總計劃超過2萬億美元,而美國僅8500億美元,歐盟財政赤字將來可能更嚴重。歐元對美元前期有高估,現在已在走低,未來可能跌得更厲害。日本長年經濟低迷,也不是好的投資對象。

從產品種類選擇看,黃金本身價格波動比較大,安全性差。黃金交易大多並不是現貨交易,且購買量大時不易操作。該人士稱,「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龐大,外匯投資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國際市場關注,買什麼,什麼價格都要漲」。此外,從流動性看,黃金顯然不及美國國債。購買石油目前可能是個好時機,但它屬於戰略物資,大量購買容易引起其它國家的猜疑,造成國際糾紛。更何況,石油價格波動很大,投資石油未必滿足安全性原則。

從現有外匯儲備結構看,多配置美元資產也在情理之中。由於中國長期以來的外貿順差主要是對美國,美元在中國外匯儲備中佔有很高比例(超過2/3),「從幣種結構匹配要求看,多配置美元資產是必要的。」

購買美國國債越多損失越大
聯合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晶表示,由於市場恐慌認購者增加和美國降息因素,近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在震盪下降。筆者查閱當地時間10月18日美國國債收益情況發現,除1年期國債價格與收益比略有微升外,其它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余永定指出,中國持有美國國債損失是肯定的,現在要爭取的最好結果是不出現大面積的違約。「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不要輕易再買美國國債了」。

他分析,美國救市需要投入的資金將不下1萬億美元。要籌得這些資金,不外兩個途徑,一是大發國債,二是大印美元,無論採取哪一種,受損的都是債權國。「購買越多損失將越大。」他認為中國的當務之急是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長期以來過分依賴外貿出口的被動局面。

可增加美國股權投資
前不久舉辦的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全球金融危機與中國」論壇上,多位專家認為,金融危機將使美國經濟受到重創。「最壞的時候還沒有到來,危機下半場可能擊垮一批銀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宏源證券結構融資部總經理宋鴻兵稱。而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指出,危機對美國的影響可能是長久性的,「這個冬天可能不太冷,但這個冬天可能很長」。他提醒不要對美國經濟明年復甦報太大希望。

與會人士提議增加對美國的股權投資,減少美國國債投資。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校長華生認為,美國財政赤字目前已經創近年新高,為救市大舉國債,赤字情況仍會增加。從美國目前出口情況看,形勢亦不容樂觀,長期看美元貶值無疑。他建議對外匯儲備結構進行大幅調整,將國債資產盡快轉變為股權資產。

一國有大行全球金融市場部副總稱,目前市場價位很低,股權投資確實是個不錯的機會,目前各大行都在密切關注。但他指出,股權投資風險仍然很大,一是很難準確摸清美國問題金融機構的家底,二是中國銀行業人才儲備不足,併購後不見得能選出合適的高管去運營管理,稍有不慎,可能得不償失。從操作上目前也存在一定障礙,美國對外資併購其金融機構規制非常嚴格,而且在政治上有很大牴觸情緒。

謹慎並不意味著就不會股權投資。對於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專家建議購買美國國債和股權投資同時操作。

今年9月,中國銀行收購法國羅希爾銀行。在入股條款中雙方協定,如果羅希爾銀行在交易期間「發生違約或具有重大不利影響的情形」,中行則有權終止投資者協議。「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中國股權投資要有相應的機制鎖定風險」,全球金融市場部人士稱。


美財政部將破紀錄銷售340億債券(相關新聞)

據外電10月28日報道,由於美國財政部在過去兩周內資金使用巨大,美國政府計劃銷售創紀錄的340億美元債券來幫助籌集其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資金。

金融顧問公司Wrightson ICAP LLC表示,美國需要借的資金數量「巨大」。Wrightson ICAP LLC正在試圖終止自本月以來席捲超過整個股票市場超過10萬億美元市值的金融危機。財政部計劃繼2年債務銷售後,於10月30日開始銷售240億美元的5年債務。10月30日的債務銷售是2003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債務銷售。

大和證券集團(Daiwa Securities SMBC Co)首席經濟學家Yasutoshi Nagai表示:「美國的這次債券銷售將十分困難,沒有多少人願意買這些債務」。

據債券經紀商BGCantor Market Data稱,目前10年債券收益率已上升15個基點至3.82%。Yasutoshi Nagai稱,10年債券收益率將達到4.1%。而2年債券收益率提高了9個基點至1.62%。

普京吁中國"棄用美元交易"

莫斯科彭博通訊
2008-10-29

俄羅斯總理普京呼籲中國棄用美元作交易,他指出,全球以美元為本位的經濟出現了嚴重問題。

普京昨天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三屆中俄經濟工商界高峰論壇上說,兩國在交易中有必要多用本國的貨幣。訪俄的中國總理溫家寶也出席了該論壇。

全球信貸市場緊縮,導致投資者紛紛從新興市場撤資,美元今年以來對盧布已增值了近一成。

普京本月初曾指責美國不負責任,造成全球的金融危機,並認為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沒有作出適當的決定去避免全球陷入衰退。

不過,倫敦德累斯頓—克萊沃特銀行新興市場貨幣策略研究員哈里遜受訪時說,中國不太可能棄用美元,因為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達1萬9000億美元,如果大幅減持美元,其資產也將減值。他認為:"普京是在為盧布尋求支持。"

普京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大力推動盧布為儲備貨幣,呼籲國內的油氣商交易時改用盧布。俄羅斯的外匯儲備達5157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中國今年第三季對俄羅斯的出口下跌,是2000年來首次。

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若干重大問題

溫家寶
《求是》
2008年11月1日

編按:我們轉刊這篇文章,是覺得它有助讀者對中共目前宣揚的「科學發展觀」,能有較具體化的瞭解。「科學發展觀」被定為「重要指導方針」和「重大戰略思想」的口號,但它卻面目含糊,而且在媒體及權慾追逐者的吹捧下,汎變成無所不包,無所不施。它終將成為中共未來施政的「綱」,以及胡溫的「理論貢獻」而寫入中共史冊,就如江澤氏的「三個代表論」,這是肯定的。此外,溫家寶這篇文章對瞭解中共在目前的全球經濟危機下會作出如何的步署,亦會有幫助。

科學發展觀 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積極性真正引導到科學發展軌道上來,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長時間、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結合,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結合,開放兼容與自主創新結合,時代精神與文化傳統結合的全方位發展。我們必須從國際和國內大局出發,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緊迫感和自覺性,著力破解制約科學發展的矛盾和難題,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素質,努力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一、必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始終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發展,是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是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近幾年,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最顯著的是,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避免了大的起落。2003至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快、持續時間長、平穩程度高的最好時期之一。

我們始終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首要目標。按照這一目標要求,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切實防止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為全局性問題。一是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努力提高調控的有效性。我們既注重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適時適度進行調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正確履行政府調節經濟的職能,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克服市場缺陷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衝擊。二是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努力提高調控的針對性。我們及時發現和解決影響全局的傾向性、關鍵性問題。針對糧食減產、農業基礎薄弱的問題,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了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針對投資增長過快、貨幣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嚴格把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和市場准入門檻,合理調控貨幣總量,多次調整出口退稅率和關稅稅率,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使「三過」問題得到緩解。針對結構性、輸入性的物價上漲問題,採取增加有效供給、抑制不合理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下降,通脹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三是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努力提高調控的靈活性。既合理控制總量,又積極調整結構。一方面,堅決抑制投資需求膨脹,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另一方面,不斷加強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加大對農業發展、節能減排、自主創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區發展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我國經濟實現了30年的快速增長,實屬不易。要把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長期保持下去,更為艱難。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今年是近幾年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國際金融經濟形勢更加複雜多變。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全球經濟明顯減速,整個形勢還在進一步惡化。國際油價雖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動,通脹壓力還不小。這些不利因素對我國的影響已經並會繼續顯現,對此要有充分的估計。國內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也不少。價格上漲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煤電油運供應緊張,一些地區和行業增長速度明顯回落,股市、房市波動較大,財政減收增支壓力增加。近期我們對宏觀經濟政策及時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今後幾個月,還要密切觀察和有效應對形勢變化,努力實現全年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明年打好基礎。我們不但要看到今年和明年,還要看得更長遠一些,要自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促進國民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從宏觀上看,必須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把握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抑制通貨膨脹的平衡點。前幾年我國經濟增長較快、物價水平較低,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從國際經驗看,長期保持高增長、低通脹是很困難的。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高位回落,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世界經濟形勢不利變化對我國的影響可能還會加重。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又要把物價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難度很大。這就要求我們密切關注形勢變化,適時適度地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把握好發展經濟與控制物價兩者平衡點,防止顧此失彼。必須清醒地看到,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就業、財政收入、社會發展都會出現困難,民生問題難以改善,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就會增多。在當前國際金融經濟動盪的形勢下,要把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時,也必須充分認識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社會穩定的危害性,任何時候都不可掉以輕心。

第二,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我國經濟運行中總量矛盾始終與結構性矛盾交織在一起。雖然總需求比較旺,但內需占總需求的比重逐年下滑,居民消費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費、農村消費增長較慢。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減緩、出口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於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經濟下滑尤為重要。從中長期看,擴大消費具有巨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這是我國的優勢,也是抵禦外部衝擊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在優化結構的基礎上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統籌解決影響即期消費的體制性問題,減輕和消除居民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第三,努力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近幾年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外匯儲備大幅增加,這是我國發揮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結果。保持必要的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對於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和抗禦風險是必需的。但外貿順差過大、外匯儲備過多,也會加劇貿易摩擦,加大金融調控和外匯儲備資產經營管理的難度,降低貨幣政策有效性和資源利用效率。同時,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需會擠壓國內有效需求,增加外部衝擊的風險。這是需要努力緩解和避免的。我們必須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國際收支調控體系和機制,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二、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必須懂得,中國現代化的成敗取決於農業,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這幾年,我們不斷加強「三農」工作,把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取消農業稅,終結了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大幅度增加農業投入,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農業連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這對於控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處在一個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相當突出,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實現科學發展,關鍵要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氣力、用更多的力量,解決好「三農」問題。

一是切實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糧食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閃失。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13億人口的國家,如果糧食和農業出了問題,誰也幫不了我們。寄希望於大量進口糧食,既不現實也存在極大風險。必須努力保持糧食供求的緊平衡。糧食產量過低,糧食安全就會受到威脅;糧食供大於求,糧價就會下跌,谷賤傷農。在有限的耕地和一定時期內糧食與其他農產品種植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保持糧食供求緊平衡,既有利於糧食產量和價格的基本穩定,也有利於開展多種經營,滿足群眾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

在具體措施上,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兩個制度」。保護耕地,就是保護農業生產力。中央要求,18億畝耕地的紅線要堅守到2020年,這是一個極為艱巨而又必須完成的任務。我們必須節約每一寸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要運用好價格和補貼「兩個槓桿」。目前,我國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偏低,需要逐步適當提高,這是促進農業生產的一個根本性措施。但農產品價格一時上漲過多,城鄉中低收入群眾承受不了。所以,對農產品價格問題要統籌兼顧,努力把農產品價格保持在一個合理水平上。對農業進行補貼,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政策。今年我們給農民的補貼達到1028億元。今後如果財政狀況好,還要下決心大幅度增加。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要向主產區傾斜,國家對糧食大縣的財政獎勵力度要進一步加大。要強化科技進步和農田基本建設「兩個手段」。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爭在農業科技的關鍵領域、前沿領域有所突破,加強科技成果推廣,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同時,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高產穩產基本農田。

二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解決農民收入問題,最重要的是擴大農民就業。要內外結合、多措並舉,既要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做足種植業結構調整、耕地精耕細作的文章,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又要拓展農村二三產業的就業增收空間,還要廣辟外出務工經商的轉移渠道。把壯大縣域經濟作為一項大戰略,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和增收機會。

三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很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事業,各級政府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中,切實把重點放在農村,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但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由政府全包下來。必須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國家財政也要通過直接補助或「以獎代補」給予鼓勵。

四是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鎮化與建設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戰略佈局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結構轉變的大趨勢,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推進。有序轉移農村人口,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農村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今後相當長時期我國始終會有數以億計的人口在農村生活,進城務工農民相當一部分還會「雙向流動」,必須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要協調推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合理把握城鎮化的速度,積極穩妥引導農村人口轉移。使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新農村建設相協調,努力形成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局面。

五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農民歡迎。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規模經營。但必須遵循自願、依法、有償的原則,不能不顧條件地強制推行,特別是對土地入股、長期租賃等形式更要慎重。因為經濟發展是有波動的,很多外出務工的農民就業是不穩定的,只要承包地還在,即便農民失業回鄉,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因此,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是黨的農村基本政策,必須長期堅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豐富和完善,是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認真落實。要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任務,著力增強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擴大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優先將農業大縣納入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縣的體制。

三、必須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實現科學發展,關鍵要在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科學發展的主要突破口,是從根本上提高國家科技經濟競爭力,建設經濟強國的有效途徑。在當今國際競爭格局中,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形成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特別要把自主創新的戰略重點放在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上,重點支持事關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和長遠利益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要加快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推動產學研結合,完善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機制,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充分發揮政府在自主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科技宏觀管理體制,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創新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激發企業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特別要全面發揮人才資源在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要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新時期,世界科技和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知識產權的競爭。作為開發和利用知識資源的基本制度,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就是重視和鼓勵創新。必須把知識產權戰略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積極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法治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大幅度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加快結構優化升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當前,必須著力加強的薄弱環節是服務業和裝備製造業。我國服務業長期以來發展緩慢,去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才40%,發展潛力還很大。要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優先發展運輸業,提升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特別要加快軟件業發展;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鼓勵發展科技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業。進一步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不斷培育形成服務業的新增長點。加快構建服務業市場體系,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提高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和國際化水平。

裝備製造業水平,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我國要成為世界製造中心,一定要有強大的裝備製造業。目前,裝備製造業發展滯後,產品可靠性差,成套能力弱的問題十分突出。必須盡快改變這種局面,提高重大裝備研發設計能力、製造能力和集成能力,發展重大成套裝備、高技術裝備和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推進裝備製造業綠色化、信息化和國產化。同時,要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繼續推進鋼鐵、化工、建材、紡織等傳統工業改造升級,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是我國競爭優勢所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是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必須積極支持。但要調整佈局,優化結構,提高水平和效益。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長期任務。這幾年,在繼續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基礎上,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取得重大進展,東中西開始出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局面。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長期花大力氣解決的重大問題,事關大局。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都必須關心這個大局,維護這個大局。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加快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繫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形成東部地區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新格局。我們必須看到,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東部沿海地區隨著要素成本持續上升,既有的優勢在減弱,傳統的發展方式難以走得更遠,加上國際形勢變化和周邊國家競爭加強,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而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發展空間還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加快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的梯度轉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東部地區要率先發展,就必須早下決心,加快調整,優化結構。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更好地輻射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要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充分借鑒東部地區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避免走彎路。要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主動性,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並與自身產業佈局、結構調整和節能環保等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培育區域發展的新優勢。西部地區缺水,生態條件差,決不能把那些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項目引進來。不能飢不擇食,來者不拒。還是要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堅決破除地區壁壘和保護主義,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政策,統籌考慮生產力的規模、結構、佈局和時序,形成東中西協調互動、相互促進、科學發展的新局面。支持中西部地區和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礦產資源枯竭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政策,一定要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與時俱進地逐步完善。

四、必須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資源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自然資源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而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恢復難度很大,付出代價很高,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我國人均資源相對緊缺,環境承載能力較弱。隨著經濟總量擴大和人口不斷增加,能源、淡水、土地、礦產等戰略性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特別是石油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由此帶來的水質、大氣、土壤等污染嚴重,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居世界前列。不解決好這些問題,我們的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也不可持續。今天的人們,只要還有一點長遠眼光,還在為子孫後代的福祉考慮,就必須改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以較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贏得較快的、更長久的發展。

近幾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節約環保的政策措施,正在收到積極成效,但是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發達國家在兩百多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資源環境問題,我國現階段集中顯現出來;發達國家在經濟高度發達後花幾十年解決的問題,我們要在五到十年裡逐步解決,難度之大前所未有。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必須把這兩項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抓緊抓好,努力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可持續發展。一是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國內外經驗表明,資源節約的發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正在成為新的競爭優勢。節約資源就是增強發展後勁,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這不僅對發達地區十分重要,對欠發達地區同樣不可或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把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統籌考慮,將資源接續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依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二是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社會組織體系。現代國民經濟體系的各個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資源、影響環境,單獨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推行節約環保,難以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這就需要我們從更高的層面、更廣闊的範圍,全面系統地落實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建築、服務等各個領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社會組織的各個方面,推行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三是解決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突出問題。重點抓好節能、節水、節地、節材,降低單位產出的能源資源消耗。特別要搞好工業、交通和建築節能,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落後生產能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把水、空氣、土壤污染防治作為重中之重,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落實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任務,提高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能力,加強水源地保護和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四是健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要逐步建立政府引導、法規支撐、企業為主、公眾參與的運行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節約環保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硬任務、考核各級幹部的硬指標,實行有利於節約環保的財稅、價格政策,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健全節約環保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企業必須嚴格執行環境法規和排放標準。要把節約環保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之成為全體公民和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五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科學觀測表明,工業革命以後,隨著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不斷上升,是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造成冰川退縮、海平面升高、極端氣候事件增多等很多問題,對人類生存環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必須在減排問題上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我們要認真履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積極參與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公約,維護國家環境與發展權益,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新貢獻。

五、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著力發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實質上就是要把發展的成果體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體現在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求上,體現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上。在整個現代化過程中,通過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始終是我們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只有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激發人民推動科學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贏得廣大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在新的形勢下,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加強薄弱環節,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盡最大努力解決城鄉低收入居民的實際困難;注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要把教育切實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石,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是百年大計、千秋工程。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國家實力,才能建設一流國家。這幾年,我們在發展教育事業、推動教育公平上邁出重大步伐。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在全國城鄉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建立健全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職業學校獎助學金製度,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但總體上講,教育還不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教育體制亟待改革,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投入亟待增加。堅持教育興國、教育立國、教育強國,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長期堅持的方針。要以改革為動力,以加強薄弱環節為重點,集中力量辦一些讓社會公眾滿意、給教育發展增添動力的事情。目前,國家正在抓緊制定教育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對今後12年教育改革與發展進行全面部署。力爭制定出一個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立足基本國情,體現優先發展、促進公平、改革創新精神的規劃綱要。要把規劃綱要制定的過程作為解放思想、形成共識、推進工作的過程。有關部門和單位、各級地方政府都必須從科學發展的高度,認識這個問題,做好這項工作。

要把提高人民健康素質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標。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素質,是重大的民生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們正著力加強的重點。近幾年,各級政府加大投入,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功能比較齊全的疾病預防控制和應急醫療救治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擴大到全國90%的縣,城市社區醫療服務明顯加強,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覆蓋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地級市;城鄉居民的健康水平繼續提高,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所緩解。但城鄉和區域醫藥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衛生工作薄弱,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問題還十分突出,人民群眾反映比較強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堅持立足國情,建設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體制;堅持公平效率統一,實行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作用相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把完善制度與解決當前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要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加快建設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完善醫藥衛生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科技與人才、信息、法律建設。近期的重點是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要切實加強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共同發展,全面提高人民體質。

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係到億萬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必須努力把經濟發展的過程作為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創造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發展方式,形成適應我國國情的多元化就業格局。同時,充分發揮服務業容納就業多、消耗資源少的優勢,繼續鼓勵有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鼓勵個體私營和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大學生到基層、企業和落後地區就業和創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特別是對農村適齡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要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安邦興國的根本大計。社會保障制度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性制度。近幾年,我國社會保障進入發展最快的時期。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突破2億人和1.8億人;做實基本養老個人賬戶試點擴大到11個省份;在連續三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的基礎上,今年起再連續提高三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去年開始在全國農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健全。這些措施發揮了保障城鄉居民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和增進國民福利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存在著城鄉發展不平衡、覆蓋面窄、統籌層次較低、轉移接續難、基金支付壓力大等突出矛盾。我們必須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強調的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統籌考慮國家、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承受能力,有針對性地滿足城鄉不同層次群眾的保障需求,合理確定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制度模式和待遇標準。當前,要突出抓好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重點,逐步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係結轉辦法。

要把解決保障性住房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面臨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重視解決保障性住房問題。要從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出發,建立科學合理的住房建設和消費模式。特別是要花更大的力氣,解決城市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問題。要進一步健全城市廉租房、住房公積金和經濟適用房三項制度,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同時,逐步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解決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安全問題。

最近一個時期,連續出現了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產事故,嚴重損害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教訓十分深刻。食品藥品安全和安全生產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需要常抓不懈、不可有絲毫放鬆的重大民生問題。絕不能以損害人民健康、甚至犧牲職工生命來換取增長,謀求利益。在這個問題上,各級政府都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鮮明的立場、嚴明的紀律、有力的舉措。要落實領導責任,強化行政問責。要切實加強對研發、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的監管,整頓市場秩序,提高食品、藥品質量,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用得放心。「安全責任重於山」,各級領導幹部要樹立起「抓經濟發展是政績,抓安全生產也是政績」的觀念,切實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使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盡快出現根本好轉。

我們不僅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還要滿足日益增長的、多樣的文化需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繁榮。要在全社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建設和諧文化,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新。要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加強公民道德、企業道德、社會道德建設。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繁榮文化市場,為人民群眾提供形式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六、必須深化改革開放,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恆動力,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證,將貫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只有深化改革開放,構築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必須繼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打好改革攻堅戰。一是加快資源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盡快理順重要產品價格關係,更好地發揮價格槓桿在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中的調節作用。二是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是引導地方政府行為的重要「指揮棒」。只有真正建立起有利於促進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才能合理引導企業和政府行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調節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健全統一、規範、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健全公共財政職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支持解決重點民生問題。加快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三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要著力構建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建立健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機制,維護金融運行和金融市場的整體穩定,有效防範來自國外或國內的系統性風險。在抓好這三方面改革的同時,要全面推進與經濟領域改革相配套的其他領域改革,特別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使各級政府更好地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的機遇增多,外部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也在加大,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難度和要求更高了。必須提高駕馭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條件下維護好、發展好我國的根本利益。一要增強開放意識,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善於從國際國內條件的變化中搶抓新的發展機遇,從國際國內優勢的互補中創造新的發展條件,在不斷強化的國際國內競爭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更充分地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牢牢把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二要增強效益意識,著力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把利用國際有利條件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起來,把擴大引進技術和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結合起來,把利用外資和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把實施「走出去」戰略和緩解國內資源約束結合起來。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結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三要增強風險意識,在擴大開放中切實維護經濟安全。隨著我國全方位開放日益發展,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機遇在增多,外部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也在增加。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注意趨利避害,維護國家安全。四要增強合作意識,努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現在這一點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多雙邊組織和機制,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妥善處理分歧和摩擦,消除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疑慮和擔心。要推動建設公正合理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加強和改善與各類國家的經貿合作關係。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力所能及擴大援外規模,改進援外方式,提高援外效益。同時,督促「走出去」的企業遵守國際通行規則,並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