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為什麼我國科技落後?

黃衛東
草根 (www.caogen.com)
2009年3月25日
黃衛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博士後、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環境科學專業,主要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污水處理和水體修復技術。

中國自行研發的運-10飛機
人類進行科技活動的目的是改善人類的福利,應主要通過企業來完成。由於世界還未大同,我國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活動的目的,首先是改善中國人民的福利。因此,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促進我國生產系統的技術進步,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減輕人們的勞動強度,減少人們的勞動時間。這應主要通過企業來完成。

我們必須發展自己的技術,才能獨立自主發展經濟,建設強大國家。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敵視中國,一方面對中國進行嚴密的技術封鎖,另一方面,不斷進行分裂中國的行動,例如,出售武器支持中國的分裂勢力。我們必須獨立自主發展技術,保衛自己的國家。因此,探討我國科技落後的原因,發展自己的技術,是非常必要的。

從現狀來看,我們非常落後。我們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一個占世界20%以上人口的國家,其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數還比不上一個人口不到中國四分之一的美國。科研經費遠遠低於美國和日本。此外,科研人員實際從事科研工作時間少,待遇低,留不住人才。在企業裡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尤其少。很少有國內科技成果用於實際生產系統,主要集中在少數行業,一類是軍工,國外發達國家封鎖,一類是農業,國家一直非常重視。還有一個行業是通信。很多行業主要技術和關鍵技術來自國外。例如,我們的大飛機開發,除外殼外,主要設備均來自國外,因國外推遲供應設備,不得不一再推遲開發進度。二十多年前,我們的運十大飛機就上天飛行幾百架次,現在反而無法獨立自主開發自己的飛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錯誤的引進為主的指導思想,導致我們長期忽視發展自己的技術,現有技術也難以應用,是我國科技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技術上,中華民族歷史上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建國以來,我們的技術突飛猛進,發展了兩彈一星,飛機上天,雜交水稻、人工胰島素合成處於世界前列。改革開放以來,連國產小汽車也發展不起來,難度小汽車比飛機上天,人類太空旅行還困難?長期以來,我國人民,特別是政府人員錯誤的指導思想才是真正原因。以筆者曾經從事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為例,主要技術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城市污水中有機污染物。由於微生物活性受污染物性質影響,性能變化很大,技術上通常需要保險係數達到20-100以上,相當於處理系統體積比理論上體積要大20-100倍以上,相應投資也同比例增長。通常國外多選用較大保險係數,國內為減小投資,多選用較小保險係數,實際建造時,我國大多選用國外所謂先進技術,認為外國先進技術比較可靠。然而,美國環保局曾調查美國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率僅在70%。西方國家發展的很多城市污水處理技術,第一個大規模的工廠通常都是在中國投產的,包括一些不適宜建大規模廠的技術,中國成了這些技術的大試試驗廠。

受西方誤導,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技術研發投入大,風險大。產品開發,通常需要經歷原理實驗、小試、中試和生產規模實驗,很多人感覺科研經費數量很大,我國經濟上有困難。事實是國家有2萬億美元無法使用,而科研實際消耗的物資材料是很少的,需要使用各種儀器設備,這些儀器設備往往生產過程複雜,批量很小。從貨幣價值來看,價值很大,實際是消耗了很多人力,消耗的物質資料很少,不像工業化大生產,物質材料消耗非常大。對國家來說,重要的財富是物質財富,不是名義上的資金,而物質財富也是由人的勞動生產的,最終來源還是人力。科研更多的是支付給科研人員的工資。它們在我國今天勞動者收入持續多年停滯,生產過剩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實際上起到了增加消費支出,減少生產過剩,從而幫助我們解決經濟危機的作用。我國企業研發投入難以回收的主要原因使國內老百姓收入低,市場小,利潤薄。

技術開發,主要投入是人力,我們有足夠的人力資源進行技術開發工作。從物質財富消耗來看,每個勞動者維持生存消耗的資源相差不大,國家是否通過市場機制安排他們的工作,給他們發工資,他們都會消耗我們的社會資源,如果他們失業,等於社會資源單純減少。因此,在生活資料供應充足的條件下,應組織失業人員應不遺餘力用於生產力發展,進行科研活動就是一種直接的發展生產力活動。近年來,我國高度教育大發展,大批畢業生畢業即失業,一方面人力資源豐富,大量失業,另一方面大量工作需要人做,卻沒有人做。這是非常荒謬的。

西方國家還誤導我們,技術開發難度大。改革開放以來,國人走出國門,發現西方發展水平比我們高出很多,許多人就拜倒在西方人腳下,一切都認為西方的好,就差認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國圓了。在技術方面更是如此。毛澤東時代,受科技人員數量限制,長期發展工業基礎,在改善人民生活的輕工業方面才開始起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品與國外相差較大。加深了我國技術落後的印象,再加上主流媒體刻意否認毛澤東時代的成就,誇大技術開發難度,造成長期以來人們頭腦中技術開發難度大的印象。毛澤東時代的技術積累也被放棄,從全力引進技術到引進外資,使我們國家的經濟走上了依附發展的路線,拉美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

發展技術需要不斷努力,長期積累。現代科學的基本原理已經很清楚了,人們在技術發展過程中,所使用的基本理論已很好建立起來,人們也許還需要應用現有的基礎理論建立模型,以全面反映研究對象的性質,從而指導技術發展。但是,過去那種瞎子摸象的情況再也不存在了,技術發展,很多情況下,需要我們不斷實踐。即使是引進技術,我們也需要不斷實踐,以消化吸收和改進技術,否則,我們還會很快落後。借口技術上與國外相差較大,就停止發展自己的技術。這種方式只會使我們徹底落後。發展自己的技術,一時落後並不要緊,日本人戰後開發小汽車時,第一次試車沒跑多遠,發動機就脫落。技術是在實踐中不斷進步的。一些人認為採用自己的技術生產成本較高,市場沒有競爭力。然而,西方國家的成本也是通過不斷發展來降低的。我國的火箭發射數量不及歐美日,但可靠性高,發射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為什麼就認為我們在汽車等其他方面就做不到?

從技術進步角度看,發展中國家,可以較快增長。因為發展中的落後國家可以節省很多研究技術的投入,只要集中訓練人員,讓他們盡可能學到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技術,應用到生產系統中,就可以有一個非常快的增長。當然發達國家是不會讓你學習他們的最好技術,因為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技術。但是,在發達國家,有很多技術己經公開,如專利技術,在專利保護期滿以後,就可以免費使用,也有一些專利技術,雖然在美國的保護期沒有滿,但是在中國沒有申請專利保護,我們也可以免費使用。通過學習先進技術,我們在技術上有較快的進步,從而帶動經濟較快增長。等到這些公開技術利用得差不多了,你還可以購買一些技術,等到跟發達國家技術水平相差不多的時候,一方面最好的技術發達國家是要保密的,絕對不賣給你。另一方面是發達國家已經沒有多少可以學習的技術了。這時我們只能依靠自己發展技術。長期以來,以發展GDP為目的,採取比較優勢和貿易自由化戰略,忽視發展自己的技術,這只能讓中國人民永遠處於國際經濟的底層,老老實實打工。

第二,長期以來,我們優惠招商引資,擠跨了自己的企業,使技術發展失去了載體。在優惠外資,歧視內資環境下,任何一個行業,引進外資以後,國內企業必然要被外資企業打敗,其原因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在資金方面,外資企業實力雄厚,遠比內資企業強大;

第二,在技術管理方面,外資企業技術先進,有較高管理水平和經驗,政府引進外資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內資企業技術管理水平;

第三,為了給引進外資造輿論,取得老百姓支持,不惜吹捧外資企業,從而增加了外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第四,外資企業在國外擁有至關重要的市場,使外資立於不敗之地;

第五,政府給外資企業提供的各種優惠,使外資企業取得較大的競爭優勢。例如,在稅務方面,國內企業曾經需要上繳多達30-50%的所得稅,而外資免所得稅;此外,還給外資免土地費,免廠房佔用費,免其他各種稅等,出口產品還退稅。

實際情況也證實了招商引資政策導致內資企業競爭失敗。根據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先生的研究報告,我們開放的21個行業的前5大企業均是外資。現在開放行業的國營企業已經基本消失,民營企業也大都改頭換面,變成外資或合資企業。政府引進外資的主要目的是引進它們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但是,由於擠跨了自己的企業,通過優惠政策引進外資不企業但沒有引進技術和管理,而且使國內企業已經掌握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也隨同企業倒閉而消失。引進技術和管理應支持自己的企業,通過引進人才,購買技術來實現。

第三,市場經濟下,導致技我國術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低工資制度。由於工資低,老百姓購買力低,國內商品價格始終低糜,企業利潤薄,商品積壓嚴重,市場投入大,壓力大,無力發展技術。針對低收入消費群體,市場不斷發展低成本假冒偽劣產品,假冒偽劣產品打擊不力,屢禁不止,使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應用困難重重。在我國,投入到假冒偽劣產品生產銷售中的企業,既有著名內資企業,也有著名外資企業,就是這種市場環境下產生的荒謬結果。例如,美國著名企業肯德基的食品被多次查出,使用潛在致癌物蘇丹紅,累教不改,屢禁不止,非常惡劣。一方面企業大量產品積壓,無法銷售,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收入低,佔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元,僅相當於美國人收入1-2%,無法消費這些商品,這是我國長期以來壓制工資,導致的荒謬結果。只有大幅度提高普通勞動者工資,才能徹底消除生產能力過剩,使經濟走向快速發展;才能提高企業利潤空間,使企業有能力發展技術。低工資還使新技術難以投入應用,因為新技術難以在經濟上與低工資競爭。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雖然以計劃為主,仍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在毛澤東時代,也是如此。只要還有私有思想,我們就不能放棄市場經濟,我們就必須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提高全社會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從而提高有效購買力,使消費能夠趕上生產發展速率,不產生過剩生產能力,損害生產能力發展。

大學研究所裡的科研活動,受制不充足的經費。由於經費主要來自國家,科研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政府官員溝通,實際從事科研工作時間少,而官員對科研的干涉十分嚴重,導致很多無意義的工作。筆者曾參與一個國家科研項目,所制定的課題目標和研究內容,對解決問題貢獻不大。而國家組織的這些科研活動,與生產活動脫節,更多的是培養人才,跟蹤國外研究的科研活動。這種科研活動與實際應用的科研活動相比,差距很大。

與此相比,在美國日本,企業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從人員到經費,大量參與大學研究所的科研活動,科研成果積極應用到工業生產。此外,由於老百姓收入高,大量捐助大學,美國哈佛大學2007年收到捐助349億美元,接近中國當年所有科研投入。美國的大學自有資金雄厚,主要來源於畢業校友贊助,為科研人員準備了良好的技術條件。國內大學很少有自有資金,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

第四,我國的專利保護不力,企業發展技術的積極性很低。西方國家主要通過專利制度和專利保護,使技術研發成果得到利用所帶來的效益被企業壟斷,從而使企業積極進行技術開發,這一政策促進了技術進步。我國現在實現市場經濟,也建立了相應的制度,但是專利保護做得很差,使得企業搞新產品開發,技術革新,死得更快。因為市場仿冒非常嚴重,地方政府為了地方利益,對仿冒活動打擊不力,往往造成企業研發投入難以收回,更不用說獲取壟斷利潤。沒有專利保護帶來的壟斷利潤,企業不可能收回投資,因而不可能大量投入,搞技術開發。

總結:我們的科學技術發展緩慢,主要原因包括:1,全體勞動者低工資制度,導致企業利潤低,無力開展科研活動;2,國家長期優惠引進外資,擠跨了內資企業,使技術發展沒有了載體;3,國家採用引進技術為主的失敗發展路線,放棄獨立自主發展技術;4,專利保護不力,影響了企業發展技術積極性。

附:

(1 )運-10飛機簡介
運-10(Y-10)是由上海飛機製造廠研製的四發動機噴氣式運輸機,是中國首次自行研製、自行製造的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設計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美國波音公司的波音707,因與波音707外觀相似曾經有傳說運-10的機體設計是由波音707的逆向測繪仿製而來,但據後來報道,運十飛機的研製者和波音公司都否定了這一說法。運-10計劃採用渦扇-8發動機,是普惠JT3D渦輪風扇發動機的仿製品。運-10只製成兩架。運-10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沒有投產。

運-10研製工作自1970年8月下達任務後開始,1972年審查通過飛機總體設計方案,1975年6月完成全部設計圖紙。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提出運-10設計任務時,主要是考慮作為首長專機,要求能「跨洋過海」,航程7000公里,致使飛機結構及載油重量增加,商載減少。1970年代初,由於對中國實行經濟技術封鎖的狀況尚未改變,因而大量新材料、新成品、新標準均需自行研製。

1976年7月製造出第一架運-10用於靜力試驗。第二架使用的JT3D發動機(渦扇-8研製不順利)及部分飛行電子設備來自中國民航機隊中波音707的備件。1980年9月26日運-10首次試飛成功,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運-10飛機首次試飛成功後,之後進行研製試飛和轉場試飛。先後飛抵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並七次飛抵拉薩。國內首次按FAR- 25要求組織了大型客機的研製試飛(共飛行130架次,170小時)。試飛證明運-10飛機性能符合設計要求。由於經費原因,研製工作難以繼續進行。 1982年起運-10研製基本停頓。1986年財政部否決3000萬元人民幣研製費用預算,運-10飛機研製計劃徹底終止。

從1970年8月下達研製任務到1985年2月停飛,運-10的研製前後歷時14年,國家總投資5.38億元,其中研製費3.34億元,基本建設費1.75億元,上海市提供流動資金0.29億元。

基本性能
最大起飛重量 110噸
最大商載 25噸
最大載油量 51噸
最大商載航程3150公里,15噸商載航程可達6400公里;5噸商載航程可達8300公里
發動機:四台WS-8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
最大巡航速度 974公里/小時
巡航高度
實用升限 12000米
客艙按混合級佈置124座,頭等艙16座,排距1.05米(41.34"),經濟艙108座,排距0.88米(34.65")。按全經濟級佈置149座,排距0.88米(34.65");按高密度佈置(排距0.7366米/ 29.00")可達179座。

(2 ) 你知道中國發展大飛機的內幕嗎?
中國要上馬大飛機,而且要先從支線飛機入手,其中擁有70個座位的ARJ21中型支線客機將於明年正式交付使用,8年之後我們150座以上的大飛機就將正式飛上藍天。毫無疑問,上馬大飛機是國人由來已久的夢想,這不僅是民族的驕傲,更是國家經濟和民族產業鏈的巨大引擎,是邁向強國之路的必經之途。最近,ARJ21中型支線客機已經收到訂單208架,據說將被直接推向歐美市場進行飛行。這可真是中國大飛機工業的開門紅啊,這能不令中國人驕傲嗎?

然而,進一步分析推解後,大吃一驚。我們 ARJ21中型支線客機的發動機居然不是國產的。我們兩年前不就研發出太行大推力渦輪扇飛機發動機了嗎?為啥這款極其先進的發動機不組裝到我們自己生產的支線客機上?原來,我們的太行發動機雖然先進,可至今無法進行量產,大批量的生產工藝居然還不過關,所以我們的支線客機發動機就只能選用外國的。

中國大飛機的國產化率居然如此之低,包括飛機發動機在內的主要部件和系統居然都依賴外國。美國通用電氣發動機集團給我們提供發動機,美國洛克韋爾柯林斯公司提供航電系統,美國漢米爾頓標準公司提供電源系統、輔助動力和高昇力系統,美國派克漢尼芬公司提供液壓系統和燃油系統,美國霍尼威爾公司提供飛機主飛行控制系統,德國利勃海爾空間公司提供空氣管理系統,瑞士振動測量儀公司提供發動機振動監測儀和發動機接口控制裝置,法國薩吉姆公司駕駛艙控制系統。我們自己生產什麼呢?機翼、機頭、前機身、中機身、後機身、垂尾和方向舵、掛架、平尾和升降舵、雷達罩,最後在上海飛機公司進行總裝。天哪,我們居然只是生產外殼,飛機的內臟基本上都是外國的,這和我們製造的電腦、DVD、彩電有什麼區別嗎?

尤其是,大飛機的內臟 全由外國提供,這就意味著我們生產大飛機利潤的絕大部分將送給外國。這倒挺符合中國堅持世界工廠戰略的初衷,上游產業交給外國,我們只在下游低利潤的產業 末端刨食。這樣的項目,是民族的驕傲嗎的?

ARJ21全球製造商列表:
發動機/短艙
系統 供應商
航電系統
電源系統
高昇力系統
液壓系統
燃油系統
空氣管理系統
起落架系統
發動機振動監測儀
發動機接口控制裝置
系統 供應商
主飛行控制系統
駕駛艙控制系統
防火系統
照明系統
內裝飾系統
控制板組件
水/廢水系統
應急撤離系統
氧氣系統
駕駛員座椅
風檔玻璃和通風窗
風檔溫控和雨刷系統
風門作動器
機體 供應商
機翼 西安飛機公司
機頭 成都飛機公司
前機身 西飛飛機公司
中機身 西安飛機公司
後機身 瀋陽飛機公司
垂尾和方向舵 瀋陽飛機公司
掛架 瀋陽飛機公司
平尾和升降舵 上海飛機公司
雷達罩 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
總裝 上海飛機公司

評論

[7樓] 評論人: 宏微觀察

科技的命根子是求實求真——有時甚至需要生命或苦難為代價,如布魯諾或伽利略。

當全社會瀰漫著金錢拜物教、權力自大狂、歌舞昇平妄想症的精神扭曲時,中國的科技界要保持自己的命根子是很困難的,院士造假、教授剽竊、學位買賣、大學官化等等的大氣候中,要在科技上有突破,其實很難。畢竟,如袁隆平者,純粹是個異數。

科技的求實求真,只有在政治的風清氣正的環境中才會有整體性飛躍發展的可能。
2009-3-26 0:42:11

[6樓] 評論人: laobaixing'a
落後的原因是:白貓黑貓都不搞科技,只會捉做老鼠。
2009-3-25 20:40:28

[5樓] 評論人: 一飛
自主知識產權與自主創新還是兩個概念,花錢請國外咨詢公司或其他什麼技術研究機構開發,然後花錢買下,也算有了自主知識產權,但仍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國內擁有這樣「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不少。
2009-3-25 19:57:22

[4樓] 評論人: happyness
支持,就知識產權的一點,不僅僅沾點小便宜,而是耽擱了一代人的科研能力,破壞了幾代人的科研精神。
偷雞不成蝕把米。

這就是當初那些決策者的小農思想作祟的結果,現在還能追回來嗎?恐怕至少得花上3倍的努力才行......
2009-3-25 18:28:33

[3樓] 評論人: 一飛
揭去虛假繁榮的外衣,現出虛弱不堪的本質。
2009-3-25 17:02:36

[2樓] 評論人: 哈姆*吉坷德
點,線,面,體之間的鴻溝
不是唾沫能夠填平地.
2009-3-25 11:06:17

中國提出改革國際貨幣體系



(1) 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
周小川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2009年3月23日

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與蔓延使我們再次面對一個古老而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樣的國際儲備貨幣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的銀本位、金本位、金匯兌本位、佈雷頓森林體系都是解決該問題的不同制度安排,這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機表明,這一問題不僅遠未解決,由於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理論上講,國際儲備貨幣的幣值首先應有一個穩定的基準和明確的發行規則以保證供給的有序;其次,其供給總量還可及時、靈活地根據需求的變化進行增減調節;第三,這種調節必須是超脫於任何一國的經濟狀況和利益。當前以主權信用貨幣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是歷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機再次警示我們,必須創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推動國際儲備貨幣向著幣值穩定、供應有序、總量可調的方向完善,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

一、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並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蔓延,反映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

對於儲備貨幣發行國而言,國內貨幣政策目標與各國對儲備貨幣的要求經常產生矛盾。貨幣當局既不能忽視本國貨幣的國際職能而單純考慮國內目標,又無法同時兼顧國內外的不同目標。既可能因抑制本國通脹的需要而無法充分滿足全球經濟不斷增長的需求,也可能因過分刺激國內需求而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理論上特裡芬難題仍然存在,即儲備貨幣發行國無法在為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同時確保幣值的穩定。

當一國貨幣成為全世界初級產品定價貨幣、貿易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後,該國對經濟失衡的匯率調整是無效的,因為多數國家貨幣都以該國貨幣為參照。經濟全球化既受益於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儲備貨幣,又為發行這種貨幣的制度缺陷所害。從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金融危機屢屢發生且愈演愈烈來看,全世界為現行貨幣體系付出的代價可能會超出從中的收益。不僅儲備貨幣的使用國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發行國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價。危機未必是儲備貨幣發行當局的故意,但卻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二、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
1、超主權儲備貨幣的主張雖然由來以久,但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上世紀四十年代凱恩斯就曾提出採用30種有代表性的商品作為定值基礎建立國際貨幣單位「Bancor」的設想,遺憾的是未能實施,而其後以懷特方案為基礎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顯示凱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遠見。早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組織就於1969年創設了特別提款權(下稱SDR),以緩解主權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風險。遺憾的是由於分配機制和使用範圍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但SDR的存在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一線希望。

2、超主權儲備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風險,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由一個全球性機構管理的國際儲備貨幣將使全球流動性的創造和調控成為可能,當一國主權貨幣不再做為全球貿易的尺度和參照基準時,該國匯率政策對失衡的調節效果會大大增強。這些能極大地降低未來危機發生的風險、增強危機處理的能力。
三、改革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循序漸進,尋求共贏

重建具有穩定的定值基準並為各國所接受的新儲備貨幣可能是個長期內才能實現的目標。建立凱恩斯設想的國際貨幣單位更是人類的大膽設想,並需要各國政治家拿出超凡的遠見和勇氣。而在短期內,國際社會特別是基金組織至少應當承認並正視現行體制所造成的風險,對其不斷監測、評估並及時預警。

同時還應特別考慮充分發揮SDR的作用。SDR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徵和潛力。同時它的擴大發行有利於基金組織克服在經費、話語權和代表權改革方面所面臨的困難。因此,應當著力推動SDR的分配。這需要各成員國政治上的積極配合,特別是應盡快通過1997年第四次章程修訂及相應的SDR分配決議,以使1981年後加入的成員國也能享受到SDR的好處。在此基礎上考慮進一步擴大SDR的發行。

SDR的使用範圍需要拓寬,從而能真正滿足各國對儲備貨幣的要求。

●建立起SDR與其他貨幣之間的清算關係。改變當前SDR只能用於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間國際結算的現狀,使其能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公認的支付手段。

●積極推動在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定價、投資和企業記賬中使用SDR計價。不僅有利於加強SDR的作用,也能有效減少因使用主權儲備貨幣計價而造成的資產價格波動和相關風險。

●積極推動創立SDR計值的資產,增強其吸引力。基金組織正在研究SDR計值的有價證券,如果推行將是一個好的開端。

●進一步完善SDR的定值和發行方式。SDR定值的籃子貨幣範圍應擴大到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也可將GDP作為權重考慮因素之一。此外,為進一步提升市場對其幣值的信心,SDR的發行也可從人為計算幣值向有以實際資產支持的方式轉變,可以考慮吸收各國現有的儲備貨幣以作為其發行準備。

四、由基金組織集中管理成員國的部分儲備,不僅有利於增強國際社會應對危機、維護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穩定的能力,更是加強SDR作用的有力手段
1、由一個值得信任的國際機構將全球儲備資金的一部分集中起來管理,並提供合理的回報率吸引各國參與,將比各國的分散使用、各自為戰更能有效地發揮儲備資金的作用,對投機和市場恐慌起到更強的威懾與穩定效果。對於參與各國而言,也有利於減少所需的儲備,節省資金用於發展和增長。基金組織成員眾多,同時也是全球唯一以維護貨幣和金融穩定為職責,並能對成員國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監督的國際機構,具備相應的專業特長,由其管理成員國儲備具有天然的優勢。

2、基金組織集中管理成員國儲備,也將是推動SDR作為儲備貨幣發揮更大作用的有力手段。基金組織可考慮按市場化模式形成開放式基金,將成員國以現有儲備貨幣積累的儲備集中管理,設定以SDR計值的基金單位,允許各投資者使用現有儲備貨幣自由認購,需要時再贖回所需的儲備貨幣,既推動了 SDR 計值資產的發展,也部分實現了對現有儲備貨幣全球流動性的調控,甚至可以作為增加SDR發行、逐步替換現有儲備貨幣的基礎。

(2) 歐盟貿易委員會秘書長回應周小川:目前我們只能維持現狀
張斌
經濟觀察網

[布魯塞爾時間3月25日下午] 歐盟貿易委員會秘書長David O'Sullivan在會見中國記者赴歐盟代表團時表示: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G20之前提出建立超越主權的貨幣的主張有些倉促,目前我們只能維持現狀。

倫敦G20峰會前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網站上發表了題為《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署名文章,指出必須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以解決金融危機暴露出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一系列問題。

專家指出,周小川的此番言論意味深長,既是在G20峰會之前關於中國立場的一種表態,又是對於美國上周驟然啟動財政資金大幅購買國債的一次回應。

歐盟委員會秘書長David O'Sullivan認為,歐洲在統一貨幣方面很有經驗,但是在G20之前提出這一主張時間有些倉促。美元有它的優勢,也有它的優點。

「我並不是說中國的領導人提出一個建議不被採用這個國家就不重要了,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們需要中國。」David O'Sullivan 強調說。

(3) 奧巴馬:反對周小川國際貨幣改革提議
焦建
經濟觀察網

針對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要創造新的與主權國家脫鉤的儲備貨幣體制的說法,2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對此均表示了明確的反對。

在24日晚間進行的一次白宮新聞發佈會上,奧巴馬做出上述表示。他認為美元依然「非常強勢」,沒必要進行新的貨幣體制改革。

另據美國「市場觀察」網站消息稱,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與財政部長蓋特納也已經明確拒絕了周小川行長的提議。

奧巴馬表示,投資者們今天依然認為美國是「全球最為強大的經濟體,有著全球最為可信的政治體制。」因為他對美國經濟和美元依然保持著信心,「我需要指出來,美元現在依然非常強勢,」奧巴馬說,「我不相信現在需要進行新的全球性儲備貨幣體制改革」。

3月23日,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網站發表文章提議,應該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

他也提出應考慮充分發揮特別提款權(SDR)的作用,擴大SDR發行,實現對現有儲備貨幣全球流動性的調控。

周小川在央行網站發表《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署名文章。文章表示,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並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蔓延,反映出當前以主權信用貨幣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對於儲備貨幣發行國而言,國內貨幣政策目標與各國對儲備貨幣的要求經常產生矛盾。

他指出,超主權的貨幣不僅克服了主權信用貨幣的內在風險,也為調節全球流動性提供了可能。

周小川還提出應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控制新的全球貨幣體系,代替以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現行體系。同時,他認為SDR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徵和潛力,應特別考慮充分發揮SDR的作用,著力推動SDR的分配。

(4) 人民幣或取代美元成為港元掛鉤對象
中國新聞網
2009年3月25日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美國因應經濟危機而大量印鈔,經濟學家憂慮美元可能會貶值,令通脹飆升。香港特首曾蔭權表示,倘人民幣可實現自由兌換,將有機會取代美元,成為港元的掛鉤對象。

曾蔭權又指長遠而言,亞洲應如歐盟般,發展出區內統一貨幣,以加強區域競爭力,但他相信,這兩件事要實現將是非常長遠的問題。

曾蔭權24日在一個午餐會演說時指出,人民幣在境外的可兌換性對於香港乃至全球都是一重要事情,而在這次金融海嘯下,所有國家及地區的領導人都必須思考如何通過貨幣自由兌換,更好地參與全球經濟之中。不過,事實上,貨幣實現自由兌換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如南韓、台灣等國家及地區在過去50年都嘗試實現貨幣自由兌換,但至今仍有許多操作問題。

曾蔭權續說,對於內地如此大的經濟體系,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將更加困難,特別是擁有一個非常龐大的銀行體系,這些都將阻礙內地與世界的融合。不過,他強調,若人民幣可實現自由兌換,可有機會取代美元,成為港元的掛鉤對象,但他相信這是非常長遠的問題。

被問到是否有需要發展亞洲區的統一貨幣時,曾蔭權指,香港早于1998年已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他相信長遠而言,亞洲必須努力地發展出一區內的統一貨幣,並將可為亞洲地區帶來更好的競爭優勢和機會。但他也表明,要實現亞洲統一貨幣的首要條件是,人民幣必須實現自由兌換。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早前表明,中央有關部門已就港澳貿易以人民幣結算制定落實方案,經國務院批准後,將儘早實施。曾蔭權指,特區政府在有關方案完成後,即會公佈執行細節,並希望有關的人民幣結算政策可儘快落實。

曾蔭權又坦言,他無法知道由目前至1年後,香港、區域以至全球經濟的狀況,“沒有人肯定知道,大部分的預測都是嚴峻”,但他深信,香港經濟可以在目前的經濟危機中復蘇,“這個不是傲慢,也不是沒有根據,因為我們之前曾經做過”,因為香港的基調良好,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非典爆發引發的經濟危機,香港都能一一克服。

曾蔭權強調,香港應借著經濟危機,繼續專注加強本身為在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包括繼續與內地在金融方面的融合,故有關單位會繼續簡化本身的金融體系手續,令香港成為投資者進出內地最有效率與風險最低的渠道。

1100萬進城農民工仍在找工作

肖明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年3月26日

3月25日,國家統計局發佈農民工統計監測調查報告指出,春節後,在返鄉的7000萬農民工中,大約80%以上已經進城務工,其中,有4500萬已經找到工作,1100萬人仍處於尋找工作狀態;近20%就地就業或創業或尋找工作。

該數字低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月份公佈的調查數字,即2009年春節前約有60%左右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年。

人保部門的2月份給出的調研報告認為,考慮到部分返鄉農民工暫時失去工作,加上農村部分新成長勞動力,節後需要新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在2000萬人以上。

國家統計局的一位人士指出,人保部的調查和統計局的調查由於時間不同,調查方式不同,取樣也不一樣,沒有太大可比性。

根據記者瞭解,國家統計局在全國31個省、857個縣、7100個村和68000個農村住戶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抽樣調查。時間涵蓋了春節前後,而具體摸清農民工總數的時間,是以2008年12月31日為基準。

這項調查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2542萬人。其中本鄉鎮以外就業的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4041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62.3%。本鄉鎮以內的本地農民工數量為8501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37.7%。

上述公佈的外出農民工數字,比人保部此前估計的1.3億外出農民工數字,要多出1000萬。而人保部使用的數字,是在春節前後對比分析2009年度「部分城市企業招用農民工需求調查」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調查」得出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德文認為,目前仍得不出農民工就業形勢好轉的結論,原因是各個數字可比性差,仍需要等待多月連續的數字來檢驗。

他曾經在去年11月份到沿海廣東、廈門地區等進行過調研。他發現,當時農民工就業形勢惡化,與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對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衝擊很大有關。

本次統計局的調查支持了這個結論。報告顯示,製造業和建築業受金融危機的衝擊較為嚴重。比如從外出農民工從業比例最高的兩個行業,即製造業和建築業返回的農民工人數占返鄉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36.1%、28.2%。

不過,人保部的數字也顯示,2月份的就業情況稍微好轉。今年1月份和2月份城鎮新增就業出現了「止跌回升」現象。1月份是69萬人,2月份93萬人。與去年11月55萬人和12月的38萬人相比出現了回升。同時從2月份開始企業崗位出現了淨增。據對5個省的調查,從2月開始,企業崗位出現增減相抵,淨增1%。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國英研究員剛剛從廣東惠州、山東德州等地調研回來。他感覺這些地方的就業形勢的確有好轉,人氣在上升。

不過,他也指出,中國就業面未來能否根本好轉,取決於國內的內需增長能否彌補外需下降帶來的空缺。比如基礎設施投資顯然會刺激農民工占就業很大比重的建築業。

而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根本點還是要農民工進入城市,走回頭路顯然是沒有出路的。」他說。

統計局報告也顯示,目前很多回鄉農民工已經失去了土地。儘管絕大部分返鄉農民工都有地可種,但是沒有耕地可種的農民工占返鄉農民工7000萬總數的2.2%。在需要重新找工作的2300萬返鄉農民工中,沒有耕地可種的農民工占6%。

私營企業主階層呈精英化趨勢

陳善哲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年3月26日

根據全國工商聯和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於日前發佈的《中國私營經濟年鑒(2006年6月—2008年6月)》(下稱《年鑒》),全國非公經濟的發展勢頭在過去的兩年中呈現總體放緩的趨勢。

這一結論來自由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在2008年開展的第八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

《年鑒》顯示,近兩年來全國私營經濟的各項指標仍在發展,但是增速明顯趨緩。最典型的數據是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數量在2008年上半年僅增長3.45%,如果扣除分支機構,實際增長只有2%,甚至有7個省份的私營企業戶數出現下降。

而《年鑒》提醒的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此次調查中,國內的私營企業主階層呈現精英化的趨勢,這一點值得關注。」全國工商聯人士透露。

私營經濟發展勢頭放緩
來自國家工商總局的資料顯示,全國私營企業的數量由2000年的176萬戶上升到2005年的430萬戶,年均增長19.6%。

但是,在由全國工商聯、國家工商總局等機構聯合進行的第八次全國私營企業抽樣調查中,這一數據發生了耐人尋味的變化。

在2006年,全國私營企業數量比上年增長15.8%,而2007年的增速進一步滑落到10.7%。

而在2008年上半年,全國登記的私營企業(含分支機構)為6238702戶,比2007年底的6030505戶(含分支機構)增加208197戶,增長3.45%。如果扣除610699個分支機構,實際只增長2%。

「數據的變化,顯示出我國的私營經濟仍舊在持續發展,但是增速正在急劇回落,面臨不少挑戰。」全國工商聯人士分析說。

有一些地區對於私營經濟面臨的挑戰感受顯然更為深刻。在北京、上海、湖南、山西等7個地區,登記的私營企業戶數甚至出現了下降的局面。

「私營經濟發展受阻,將給就業帶來最直接的挑戰。」工商聯人士表示,我國的民營企業創造了大多數的就業崗位,始終是勞動力的主要蓄水池,但是,這一趨勢呈現出不利的態勢。

調查結果顯示,從2004年以後,私營企業吸納的從業人數的增速也呈下降趨勢,由2003年的26.11%逐年遞減到2008年的6.12%。

私營企業稅費負擔加重
工商聯人士分析認為,私營企業的發展勢頭之所以出現下滑態勢,一方面是因為經過多年的發展,私營經濟的各項指標的基數龐大,再保持極高的增長率並不現實;另一方面,也與近年來私營經濟面臨的發展環境發生的變化有關。

在調查中,人們發現私營企業的稅費負擔正在加重,這成為影響私營經濟發展的一項阻礙。

調查顯示,從2001年到2007年,私營企業的納稅以及繳納行政規費所佔銷售額的比重有所上升。

以2007年為例,在所有接受調查的私營企業中,納稅、交費、攤派、捐贈、公關招待五類負擔合計占銷售額的比重平均為12%,比2001年上升了1.73個百分點。而且,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下的企業的各項負擔占銷售額的比重更是平均接近16%,與之相對,銷售額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這一比重僅比7%略高。

「不難發現,中小企業在稅費方面的負擔更重。」全國工商聯人士分析說。

調查顯示,在企業上述五項負擔中,納稅所佔金額最高,其次是交費。各種攤派涉及的企業多達54.6%。

除此之外,在過去的數年中,我國經濟內外環境發生的顯著變化,也對私營企業的生存狀況產生重大影響。

「環境的變化對不同類型的私營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全國工商聯人士認為,總體上而言,對不同行業和地區的私營企業來說,影響最為巨大的一是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二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認為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原材料漲價,其次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第三是能源漲價,第四是貨幣政策從緊,第五是人民幣升值,第六是土地審批從嚴,最後是出口退稅政策變化。

全國工商聯人士解釋說,此次針對全國私營企業的大範圍調查主要是在2008年上半年進行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私營經濟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但尚未大面積波及。「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私營經濟的處境只能更為惡化。」

私營企業主階層呈現精英化趨勢
「在此次調查中,國內的私營企業主階層呈現精英化的趨勢,這一點值得關注。」全國工商聯人士透露。

此次調查以權力和技術資源作為評價標準,對被訪業主開辦私營企業前的職業地位進行摸排。分析結果表明,在3873位提供了相關信息的被訪業主中,開辦企業前擔任各級黨政機關幹部、國有集體外資和其它私營企業負責人、農村幹部合計占46.6%,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企業供銷人員占23.6%,個體戶占8.5%,各類企業的普通員工占13.4%,純粹的農民占5.6%,無業失業人員占1.6%。

也就是說,在開辦私營企業前不掌握任何權力資源、技術資源(包括科技和經營管理技能)和掌握經濟資源很少的業主(包括企業一般職員、工人、農民以及無業失業人員)合計所佔比重只有20%。而在2006年的同類調查中,這一比重達到28.6%。

在本次調查中,在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過的有733人,是2006年調查時的2.6倍。其中,縣處級和廳局級幹部有64人,佔全部受訪業主的1.5%,比上次調查時上升了0.7個百分點。

有來自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的人士解讀認為,這次調查體現了國內的創業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市場機遇更加向權力資源的掌握者傾斜。

此外,調查還關注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情況。

有51.1%的受訪企業主擔任了各級人大代表或者政協委員。而在受訪的1372名黨員私營企業主中,擔任各級黨代表的達到28.3%,其中,省級黨代表和全國黨代表分別有15人和7人,占黨員企業主總數的0.016%。

另外一項值得關注的數據是,有205名中共黨員企業主進入了地方各級黨委領導機構,占受訪黨員企業主總數的14.9%,其中擔任省級黨委委員的有4人。有61人擔任了縣鄉兩級政府副職領導。

這一現象突破了有關規定。2000年3月,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聯合下發文件,明確規定私營企業主不得擔任黨政機關領導職務。

「私營企業主擔任黨政機關領導職務並沒有法律依據,政策上也不支持。這一現象及其影響值得關注。」工商聯人士認為。

法國工人寫給中國工人的信

弟姐妹們:

我們是法國的工會會員。今天,我們正在為自己的工作崗位而鬥爭。


在我們國家,政府已經正式承認,今年元月工作職位減少了92,000個。並且,還沒有達到最嚴重的水平。他們談到將會有75,000個公司有倒閉的危險。政府和老闆們利用此次解雇浪潮,向我們的集體權力、養老金、集體談判體制發動進攻。


數百萬工人響應法國工會聯盟的號召於今年元月29日舉行了罷工,今年3月19日還將再次舉行罷工。在此,我們認識到工人自己組織工會的重要性。我們認為,工人運動的歷史經驗表明,工人組織、協商、罷工的權力應該是沒有國界的。


多年來,資本主義政府和跨國公司宣稱,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迫使他們將企業遷離歐洲,解雇歐洲的工人。但是今天,經濟危機發生了,他們從中國撤回投資,或準備這麼做,而工人將再次承擔其代價。


我們認識到,你們正在以多種方式為自己的權力而戰鬥。


20年來,我們——勞工活動家、工運分子和工人,每年都組織一次聚會,以聲援中國工人並表達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工人的利益就是我們的利益。


今年的聚會將在4月30日舉行。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


在此,我們希望向法國工人們報告你們今天的鬥爭和行動。


希望你們能夠提供宣傳品、傳單以及戰鬥事跡,使我們瞭解中國工人的鬥爭狀況。


我們將很高興讓參會者,也讓所有法國的工廠和企業的工人們知道你們的情況。


希望我們能夠互相溝通信息。


謹致


最美好的祝福!



《講壇評論》編輯部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ribune Review)
巴黎,2009年3月17日

(中國工人研究網翻譯)


全球银行位次重排 中资银行成外资提款机

環球時報
2009年3月25日

韓國《朝鮮日報》的文章比較了過去10年世界金融機構的總市值變化,1999年世界20大銀行中,美國有11家,英國有4家;2009年3月17日至今,世界20大銀行中,美國和英國的銀行分別減少至4家和1家。相反,共有5家中國的銀行榜上有名,壓倒了英美的銀行。

報道稱,世界20大銀行排行榜中,總市值1至3位都是中國的銀行,分別是市值總額1753億美元的中國工商銀行、1287億美元的中國建設銀行和1128億美元的中國銀行,中國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也分別列第12名和第17名。澳大利亞與巴西的銀行地位也明顯提升。

英美大銀行的淪陷可謂觸目驚心。《朝鮮日報》稱,在2007年金融危機之前一直保持總市值世界第一的花旗集團,1999年總市值達1509億美元,到 2009年時,總市值減少了90%以上,只有137億美元,只排在世界第46名,已經淪落到需要依靠美國政府救援貸款生存的地步。美國第一大銀行摩根大通 位列世界第4位。1999年居全球第二位的美國銀行也降至目前的第11位。

中資銀行成外資「提款機」
受流動性困擾,外資銀行手中的中資銀行股票如今成了「救命稻草」。《華爾街日報》24日報道,據兩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持有中國工商銀行4.9%股權的高盛集團正在考慮出售其中的部分股權,以籌集逾10億美元資金,用以償還美國政府的部分注資。

文章說,2006年,高盛以26億美元的價格購買工商銀行的部分股權。等到今年4月下旬禁售期結束,高盛集團可能會出售所持工商銀行股權的15%至20%。去年10月,高盛接受了美國政府100億美元的注資。此後,高盛曾公開表達了償還這部分政府資金的意願。

在2005-2006年間,中國政府引進外資、協助中國銀行業進行改革、進行海外上市。包括高盛、花旗集團、匯豐、TPG集團、淡馬錫、安聯和蘇格蘭皇家 銀行在內的一些外國金融機構,持有中國各大銀行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股份。目前,3年的禁售期紛紛結束。入股中國銀行業的外資銀行紛紛大規模減持中國銀行業的 股份以獲取現金。今年初,瑞銀成為首家售出所持中國銀行股份的海外銀行,隨後引發一波減持潮,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拋售中國銀行股權、美國銀行大量減持建設 銀行股權。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外資銀行和中國銀行業「合作的勁頭正在減弱。如今,外資銀行急於修復因全球金融危機而惡化的資產狀況,它們已開始套現離場。」 除了套現的直接原因,《華爾街日報》引用分析人士的話說,大規模地減持凸顯出中外銀行合夥關係所面臨的困難,合作雙方都有失望的地方。「中方銀行家常常感 到不滿的是,具有豐富國際知識和經驗的外資顧問並不能解決本地的問題,因為他們不瞭解中國國內的情況……外資機構也對難以影響銀行業務等方面感到失望。」

專家稱銀行國際化需以人民幣國際化為先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梅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中國的銀行之所以受害程度沒有英美銀行那麼嚴重,是因為我們的國際化程度 不夠,創新不足,這才能置身事外。他說,市值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現在中國的銀行市值高並不代表以後市值也高。事實上,2007年初時,中國的銀行市值也曾 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很快就隨著股市不景氣而大幅下滑。

梅君說,「中國的銀行業還在剛剛轉型的過程中,離國際化還有很遙遠的距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次危機不是由於金融創新造成的,而是由於監管不夠。這也 提醒中國銀行業,未來的金融改革中既要注意創新,也必須加強監管。中國的銀行要想成為國際化銀行,首先就要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這是銀行業國際化的前 提。沒有自己國際化的貨幣,怎麼能稱自己是國際化的銀行?」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一個以人民幣計價的市場,並且加強金融領域的法制規範。「只有這樣,中國 的銀行才能拉近與英美銀行的差距。」

***** ***** *****
網友評論 11則

2009-03-25 21:32 環球網友
精英們的目的就是讓外國人把中國的血搾乾.

2009-03-25 19:01 環球網友
中國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國的低層生活的很苦很苦。就不要向外國裝了。

2009-03-25 18:52 環球網友
拿我們老百姓的錢玩呢是不。還是先把國內建好吧。讓外國人花。早晚是要大水漂的。

2009-03-25 18:17 環球網友
還是不要把錢放在銀行,大家都取回家就好了,管他誰的提款機呢。看好自己的錢最重要

2009-03-25 17:36 環球網友
不要把中國的銀行捧到天上去了,不知道有多少壞賬,政府每年向銀行的注資都是保密的,外界無法知曉。

2009-03-25 17:14 環球網友
排名而已!!!!

2009-03-25 15:37 環球網友
民族利益都是說給老百姓聽的,個人私利才是說給自己聽的。為了個人私利,民族利益算得了什麼?美國政府和美國金融大鱷早就看透中國的某些領導人的心態了。不然,他們美國人怎麼如此順利地佔領了中國各個經濟領域?

2009-03-25 15:35 環球網友
高盛、摩根這些金融大鱷不是國家領導人推薦並支持他們進入中國搶佔市場的嗎?推薦的這些中國人自己都發財了!

2009-03-25 13:29 環球網友
為什麼引進這些垃圾戰略投資方?農行為什麼還要引進?

2009-03-25 11:26 環球網友
對外什麼都不要就是要臉,對內什麼都要就是不要臉~~~~花錢時,拿群眾的利益當做自己的利益~~~虧錢時,群眾的利益就是群眾利益,不是國家的。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中國不高興》

(1) 《中國不高興》 民族主義升級?
尚清
BBC 中文網
2009年3月24日

一本名為《中國不高興》的新書最近在中國大陸面市,引起坊間熱議,媒體熱捧。 據此書作者之一宋曉軍稱,他去年10月和一幫朋友在一起閒聊,後來把聊天內容整理出來,形成這本書。

所以,也許應該稱該書是一個談話記錄。

此書的全名是《中國不高興:大時代、大目標及我們的內憂外患》。這本揚揚三十四萬字的新書之所以搶人眼球是因為它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大膽,甚至有些偏激的建言。

書中觀點頗具衝擊力,充斥著諸如"撕破西方的面紗"、"西方人的自以為是,是被我們慣出來的"以及"不能任由美國綁架世界"等字眼。

該書建議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應該"持劍經商",中國對西方要"有條件地決裂",不應一味地討好、逢迎、跟西方接軌。

從"說不"到"不高興"
美國《時代》週刊在3月20日的報道中稱,《中國不高興》是繼1996年《中國可以說不》一書發表以來又一部不滿西方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影響的民族主義暢銷書。

1996年出版的《中國可以說不》曾風靡中國大陸,青年知識分子幾乎人手一冊。

"說不"的作者之一張小波回憶說,當時是受了日本出版的《日本可以說不》啟發,加之"中國威脅論"在美國興起,促使他和其他幾名年輕學者重新思考美國以及中國應該如何面對美國。

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可以說不》一書在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後首次激發了針對西方的民族主義思潮。

13年後,當年發表《中國可以說不》的幾名"憤青"重新聚首,對北京奧運前後一些西方國家和政界人士因人權和西藏問題抵制奧運、"圍堵"中國的作法再次抒發義憤之情。

該出手時就出手
和《中國可以說不》的相對內斂明顯不同的是,《中國不高興》開始提倡主動出擊,作者之一王小東在談到中法關係時明確提出"懲罰外交"的概念。認為既然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對中國採取的翻雲覆雨、出爾反爾的態度,就要旗幟鮮明地去懲罰報復。

他認為,中國總理溫家寶繞開法國的歐洲之行是一次到位的抗議,顯示"中國外交終於站直了"。

不過,他不讚稱中國政府經常採用的通過獎勵聽話的西方國家懲罰製造麻煩的西方國家的做法。例如,美國鬧事我就去買空客,歐洲滋事我就去買波音。

在他看來,西方國家對於遏制中國實際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是今天甲出面,明天乙出面。他說,在對付西方的問題上,中國不能採取像在幼兒園裡的交友策略,今天我和你好,明天我和他好。
其次,王小東還建議中國的主流媒體停止對西方的美化、神話,讓國人認清西方的"醜陋真相"。

"韜光養晦"與"解氣外交"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外交基本上是遵循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的政策,也就是不當頭、不扛旗但同時有所作為。

根據這一策略,中國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採取擱置爭議、雙贏互利的原則,如在解決東海油氣田和南海海洋資源開發的問題上就採取了這個策略。

但30年過去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大為提升,在與西方打交道的時候是還要延續這種含蓄有餘、強硬不足的外交政策,還是也應該按照國際關係的叢林法則,採取一些"解氣"外交呢?

換言之,抵制家樂福、抗議CNN、對國寶拍而不買等各種形式的民間壯舉是否應被列入中國官方的的對外議程中去?

前中國駐法大使、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3月7號做客搜狐網再次肯定了"韜光養晦"的外交策略。

他說,有網友對他講,中國外交太軟了,中國GDP已經是世界第三了,該凶要凶,該狠要狠,這看起來很解氣,但實際上仔細想想,這個想法是淺薄的、對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

吳建民認為,"軟和硬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謂強硬、凶這不是中國的傳統,並不是我們的政策。"

沒頭腦和不高興
《中國不高興》在中國民間也引起不同反響,有人將其稱為狹隘的極左民族主義思潮的抬頭,有的則認為這是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氣節。

大陸博客作家王小峰乾脆將此書與60年代中國有一部名為《沒頭腦和不高興》的動畫片相提並論,認為這本書是「中國左派精英的牢騷文集,觸到了國人的某些G點」。

該動畫片講了一對活寶"沒頭腦"和"不高興"的故事。"沒頭腦"設計了一座沒有電梯的99層高樓,"不高興"到頂層演戲,扮老虎,但因為不滿常年被武松毆打,奮起反抗,百打不死,導演氣得翻白眼……

那麼,究竟是這種"不高興"的思潮沒頭腦呢,還是"韜光養晦"導致了某些人的不高興了呢?

問題是"該凶就凶,該狠就狠"能讓中國擁有真正的大國地位嗎?真的就能起到"萬邦來朝,唯我獨尊"的作用嗎?

也許,《中國不高興》提出的問題多於它給出的答案。

***************
(2) 專訪《中國不高興》作者宋強
劉科
國際先驅導報
2009年3月23日
■“我們就是扮演了一個跳蚤”

■中國想成為中間國家是不可能的

■一個國家在戰術上是可以潛伏的,戰略上是沒法潛伏的
為什麼要寫《中國不高興》?主要是2008年奧運前後,當時國際社會抵制中國奧運,雖然沒抵制成,但是我們有種判斷:中西方事實上已經撕破了很多表面上溫情脈脈的東西,進入了現實主義較量的階段。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覺得需要寫一本書告訴中國人,特別是一些愛思考國際時政關係的這些人,比如說,有沒有與西方有條件決裂的選項,如果這種決裂到來,我們要準備什麼?

2008是特別戲劇化的一年,國家利益,中國和西方的利益博弈從這一年才真正顯露。

與《中國可以說不》相比,《中國不高興》的作者和話題更有對接的地方,因為幾位作者都適合談這方面的話題,他們的觀點從來沒有在公眾視野裏隱瞞。所以,我覺得《中國不高興》是超越了前者,更成熟,更理性。書裏的一些觀點,就是為中國的現在、當下和未來的建言和主張。

“我們不是一幫神經質”
現在質疑的人說我們有政治投機的成份在內,說我們都是“極左派的胡言亂語”。他們的批評和質疑,絕大多數我不認同。

昨天英國《衛報》、《時代》周刊來採訪,我就對他們說,從1996年開始,我們就不指望通過與你們的交流、介紹我們的觀點來改善中西關係。這個東西是框好了的,在他們看來,中國的民族主義就是一種負面的東西。我們曾用大量時間介紹我們對西方文化的好感,當年我和張小波介紹西方議會民主、美國的憲法,那是種仰幕和欣賞,對美國機制的欣賞。但西方報道不會講平衡的,我昨天就對外國媒體說“ 我們不指望改善中國和西方的關係”。

英國《衛報》記者問我:“我們可不可以批評中國?”我說,這是一種誤解,我知道你們的擔憂。你們西方人總是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者是一幫神經質,像日本的民族主義者一樣,有一種自尊的潔癖。事實上,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也在批評中國社會的現狀,對我們認真的批評我們是能接受的。

“中國沒有什麼中間道路可走”
在書裏,我們提出對西方要有條件地決裂,這並不意味著一種新的狹隘民族主義思潮。中西關係都是一個利益博弈。撕去那些華麗的詞藻,國際關係就是叢林法則這個東西。

我只是從感覺上,從基本判斷上,有條件決裂,前面是有條件。決裂了又怎麼樣呢?一說起這些東西,有人就說外交上的難度,維護國家利益的難度,我們也是愛國者,我們是很痛苦的愛國者,我們是國策派,(我們同意)還是不要把事情搞僵了。

我們北面看到了俄羅斯,南面看到了印度,俄羅斯是照著西方的路走的,但西方對他們更好了嗎?俄羅斯民族卑劣嗎?蘇聯解體的時候,國民素質非常高,所以普京就在恢復過去的東西。所以,我覺得中國實在是太幸運了,(沒有走俄羅斯的大陸)我覺得真是天佑中國。

再看南邊印度。咱們國內有一幫人刻意把印度神話,這在道德上是有罪的。《中國不高興》裏有個最基本的判斷,中國想成為中間國家是不可能的。中國無法不顯其大。這不是個“帝國主義”,要麼上去,不然你就滑下來,沒有什麼中間道路。

“中國知識分子不能缺少自信”
兩會期間,很多港臺記者都在問:“你這樣不是做實‘中國威脅論’了嗎?”12年前問這個問題,12年後又問這個問題。我覺得王小東回答得非常好,“一個國家在戰術上是可以潛伏的,戰略上是沒法潛伏的。”國家目標是沒法潛伏的,事實上,中國表達的很溫柔敦厚,中國謹慎得不能再謹慎了,但人家還是在指控你啊。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綏靖的思想。中國知識分子缺乏自信的一種體現,這是不對的。至少中國還有一幫人,他們能表述出對國家更高的期望,做一個驕傲大國,做一個英雄國家,這不是土裏土氣的思想。有人說這不是五六十年代的壯烈情懷嗎?這是兩碼事。我們梳理了一個概念:內修人權、外爭主權。這兩個可以並肩。

《中國不高興》主要是刺激知識分子的,老是按美國的要求去改造是不行的。俄羅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俄羅斯私有化改革特別悲劇,整個莫斯科差點冬天都過不來,而且美國的導彈係統照樣架在你脖子上。難道我們看不到這些東西嗎?

“我們想改變美國人看法”
《中國可以說不》的客觀意義大于其他意義。克林頓1996年開始認識中國的民情,美國大使館的人見了我們兩次,一般美國人對中國不了解。做外交的人和搞政治的人就是不一樣,原來美國人肯定認為,99%的中國青年都是反對政府的,有傷痕在,所以制裁中國,中國老百姓會很高興。結果這個情況不對啊。

《中國不高興》也有很多真知灼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觀點,這些觀點,(可以)啟迪一種思考。描述的形態可能會有所不同,但至少它有啟迪意義。網絡時代嘛,我覺得我們的觀點比網絡上的言論更有水準,如果能影響國策,當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它能刺激一些人,不再是過去那種想法——不會還抱著過去的那種想法,理直氣壯,不求思變。有這麼一種聲音,雖然讓人不舒服,但是這個聲音在,就對了。因為文人只能起這個作用。

我們就是扮演了一個跳蚤,我們就是想讓美國人知道(這種看法),我覺得我們的觀點是可以被認真對待的,即使從學理上、從觀點上、從對中國建言建策上。(金微對本文亦有貢獻)

***** ***** *****
(3) 《中國不高興》:「這書是刺激知識分子的」
石劍峰
東方早報
2009年3月20日

《中國不高興》是宋曉軍、王小東、黃紀蘇、宋強、劉仰五位作者的文集,分為三個部分:「中國為什麼不高興」「中國的主張」「放下小菩薩,塑偉大之目標」,通過批判中國現實、揭示中西關係來呈現以下主題——中國要做一流國家,依托國家大目標實現眾生幸福平等,告別自我矮化的精神歷史。

作為一本引起各方爭議的政論作品,《中國可以說不》的「升級版」《中國不高興》迅速熱銷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而此書的兩位作者宋強和黃紀蘇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從另一個維度解讀了這本已經被標籤化的書,在他們看來,《中國不高興》是給中國知識分子看的,以用來「鞭策他們,刺激他們,喚醒他們 」。

個人和國家都要有大抱負和大擔當。否則,不只是西方人、中國人不高興,整個人類都會不高興。

1996年《中國可以說不》的出版,是1990年代中國大陸民族主義情緒自然反彈的標誌之一,震動西方世界;2009年,《中國可以說不》一書策劃人張小波再次拋出《中國可以說不》的「升級版」《中國不高興》:「再次向西方攤牌」、「為憤青而作」、「民族主義再次升溫」……林林總總的標籤式評價再次扣在這本必將引起各方爭議的政論作品上,但《中國不高興》的迅速熱銷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除去出版社為宣傳需要打出的廣告噱頭和書中情緒性的表達,《中國不高興》可能比《中國可以說不》走得更遠。幾位作者通過這本書希望達到的需求,也許不僅僅只是表達中國未來國際政治走向的民間思考,刺激、驚醒渾渾噩噩的知識精英也許是本書的另一個重要主題。

熱播中的《我的團長我的團》第16集中,團長龍文章對師座虞嘯卿說了這樣一句話:中國人愛安逸,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就這毛病,連師座都沒逃過愛安逸的毛病——龍文章得到的是一記耳光

《中國不高興》可能會令西方不高興,但真正不高興的也許是「安逸」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做出的反應當然不是扇作者的耳光,他們或拒絕拿起此書,或繞著圈子反駁,然後繼續安安穩穩地過自己的小日子。對此,《中國不高興》的兩位作者宋強和黃紀蘇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本書就是寫給知識分子看的,「要鞭策他們,刺激他們,喚醒他們。因為無論個人和國家都要有大抱負和大擔當。否則,不只是西方人、中國人不高興,整個人類都會不高興。」

「用『新愛國主義』這個詞來界定中國民間的這種反抗情緒,是人民立場的愛國主義。」

我的感覺是,《中國不高興》和《中國可以說不》有很大的區別。《中國可以說不》中個人情緒性的宣洩更強些,《中國不高興》則在鞭策中國人和知識分子,要樹立大目標。從《中國可以說不》到《中國不高興》,你13年前批判的東西有變化嗎?

宋強:我說那麼多年了,大家都沒什麼進步,國事變化不大,思想界變化也不大,而且罵我們的人永遠就是這些人,用的手段還是那一套。那些罵我們的知識分子開口閉口就是自由民主,其實這些東西根本就沒有必要和國家利益對立起來。

13年前的《中國可以說不》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本書。當時精英界瀰漫著一種消極的「沉船心理」,就是中國這條船要沉了,大家趕緊要跑。

黃紀蘇:當時的中國人對中國毫無信心,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中國的經濟還是在往上走,中國還有很大一個群體把中國往上推。

1990年代中期的時候,當時我們有一種情緒,大家開始明白,我們跟西方是有利益衝突的,而在整個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大家都認為美國是一個好老師、好恩人。當精英們開始對中國失去信心的時候,民間有一種反思:中國那麼差、沒戲,我們在世界格局中真的就這樣子了嗎?這種質疑開始出現了。這個時候,《中國可以說不》出現了,把民間的這個聲音說出來了。當大家都在跳船的時候,有人站出來說「不」,我們要有自己的信心。

現在,中國比13年前各方面更加強大了,但我們想說的是,中國不能到這就好了,不能就這麼湊合了。中國要樹立遠大抱負,對世界要有擔當,而且由不得你。

宋強:我想補充的是,1996年那樣的大氣候下,《中國可以說不》的出現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事態,我後來也講了,「對抗也是積極的。」

黃紀蘇:《中國可以說不》中那種民族情緒實際上是中國開始轉變的一種信號,它把這種東西喊出來了,要不然西方就以為中國所有年輕一代都跟著他們走了。

但對這兩本書最大的責難可能就是,你們公然宣揚當下中國民間的民族主義,在西方話語裡,民族主義已經是個貶義詞。

宋強:我認為,中國從來就沒有西方概念中的民族主義,中國的「民族主義」都是應激性的,你看去年的一系列事件,中國年輕人的民族主義情緒不都是這樣嗎?所以我更傾向於用「新愛國主義」這個詞來界定中國民間的這種反抗情緒,是人民立場的愛國主義。

黃紀蘇:什麼「極端民族主義」、「新左派」等等,這些帽子扣在我們頭上太簡單化了。如果認真看這本書,你真的很難去定義。

「中國要有大目標,精英要有大承擔,這才是這本書的核心。」

《中國不高興》講的其實只是一些常識而已,普通民眾對中國未來格局的常識性思考,比如「持劍經商」。

黃紀蘇:我們說的就是常識,比如國與國之間就是利益。

宋強:很多常識大家已經不認同了,我們只是把常識恢復一下而已。比如國際關係,就是利益,但許多人把我們弄得一頭霧水,連這個簡單東西都忘記了。我覺得,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前幾天在採訪阿拉伯詩人阿多尼斯的時候,他說,希望中國強大起來,為其他國家主持公道。

黃紀蘇:王小東用的一個詞我覺得特好,就是「天命所歸」,就是毛主席以前說的,中國要對人類社會作出較大貢獻,鄧小平後來也說到,這個目標要等到下個世紀中國成為中等強國的時候,現在我們已經在「下個世紀」了。我們這個國家那麼大,它只要存在必然深刻影響這個世界,也要參與管理世界中去。你這麼個文明體,不承擔這個任務也得承擔,你不可能讓新加坡去承擔吧。中國要確定大目標、大任務,這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由不得你。但我們的精英們呢?他們沒有這個目標,也沒有動力推動中國去幹這個事情,他們還在那兒醉生夢死。我們這麼大一個民族,你對世界歷史和人類要承擔義務,這是一個現實。中國要有大目標,精英要有大承擔,這才是這本書的核心。

宋強:我在書裡也說了,中國這麼大一個文明體,你不是壓垮這個世界,就是再造一個世界,要不然你就別混了,而我們當然選擇後者。

但有人會站出來罵你們,做出頭鳥,讓外國人找到「中國威脅論」把柄。

宋強:你不挑戰現有世界政治格局,你就得出局,很可能帶著整個人類出局。我要說,我們要打倒拳王,也要打碎拳壇,這才是抱負。我們要改造世界體系和注定要被淘汰的現有國際政治經濟格局。

但大家都在迴避這個問題。

黃紀蘇:官方可以迴避,但是作為我們民間的立場,就應該直接面對。可惜,知識分子也在迴避,甚至在找理論如何迴避。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知識精英在相當程度上體制化、官僚化了,他們不敢說中國話。他們出來說人話,我倒覺得奇怪。

「知識分子應該明白,中華民族應該往前走一步、走一層,他們要做出選擇。」

套用美國政治學家查默斯·約翰遜的「反彈」概念,《中國可以說不》、《中國不高興》中的民間思考和情緒,可能都是自然的「反彈」,13年前是對西方,今天是對中國內部的懈怠。

宋強:這種反彈非常正常。

黃紀蘇:談到中國和平崛起,我們當然希望一路起來和風細雨,什麼事都沒有。但你要起來,肯定要對世界現有利益格局產生影響、衝擊,你必定要得罪他們的利益。那我們準備好了嗎?難道僅僅是靠談判嗎?多送點熊貓、建些孔子學院就行了嗎?這是我們的美好願望,現實並非如此。

但這樣一種思考,目前只有民間的思考,很難從知識精英那裡聽到。

黃紀蘇:當然,肯定是民間立場。我們的文化精英,一有點東西就趕緊去賣,但都是些小打小鬧的東西。你坐下來跟他們聊天,他們一副副看破紅塵的德性,就是瞎混,混點小名小利就完了。但越是這種心態,越做不出有氣魄的東西。因為他們不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想像和理想。這些文化精英說得最多的就是,「你們這些話又在折騰,又是『文革』那套,我們吃的苦頭夠多了。」

宋強:一說到我們的千年偉業,我們這幫知識精英就生怕吵了外國人午休似的,我就覺得這種心理是中國人特有的。西方人不稀罕這種東西,人家用不著,人家倒希望你們各個方面都能夠把你們的真實想法講得清清楚楚。

我覺得你們出這樣一本書,並不在意影響官方立場,更想影響的人其實是知識分子。

黃紀蘇:對,我希望知識分子來看這本書。如果他們對世界大勢、中華民族未來的走勢能看清楚,他們可能就能做出一些更有創造性、更有氣魄的東西出來。我認為許多文藝工作者,他們都有很好的天賦,但卻沒有創造性,在我看來是他們自己把自己埋沒了,一天到晚在搞那些小東西,賺快錢。我覺得特別可惜。

包括知識分子。

黃紀蘇:對,他們的世界觀不對,今天很多人還不知道調整自己,還沒有看清世界和歷史的大勢,所以生活在安逸裡。有些精英吃飽了混天黑,我們就從民間角度,把大勢說給他們聽。知識分子應該明白,中華民族應該往前走一步、走一層,他們要做出選擇。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經濟為什麼能保持比美國和歐洲更快的增長

John Ross
《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經濟 》網 (http://citifc.blogspot.com/)
2008年9月17日


投資與經濟增長趨勢的長期數據
這篇文章處理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長期歷史趨勢。這看上去是相對深奧的話題,而實際上這有決定性和戰略性的經濟結果,特別是對於理解亞洲核心經濟體相對於歐洲和美國的高增長率,以及它們是怎麼保持這麼長時間的高增長率。在處理這些問題以及其應用之前,先將實際的數據列出來。

圖1顯示了主要國家在數據可得時期內固定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GDP比例的趨勢。

圖 1

這種形狀是清晰和顯著的。到現在為止,最強的趨勢就是固定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例隨時間不斷上升。我們將接著看到這種趨勢是和經濟不斷增長相關的。


考慮歷史上新的固定投資比例高峰出現的時間順序和國家:

- 從工業革命前的一段時間開始——17世紀,在英國和威爾士GDP中用來進行固定投資的部分為5-7個百分點[2]。在19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比例緩慢的增長,最高峰時超過百分之十。

這種水平的投資足以支持任何國家的第一次工業化,在當時每年大約2%的增長率。用現在國際上的標準看這樣的增長是十分緩慢的,但是對當時來說卻是空前的。在這樣的增長率下,經濟需要35年才能翻倍,需要70年才能翻兩番。

-再看19世紀後半葉,在19世紀最後十年裡美國GDP中用於固定投資的比率提高到18-20個百分點,明顯超過了當時的英國。

在 19世紀後半葉,美國固定投資比例急劇下降,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在此期間發生了內戰時期的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固定投資比例又恢復到18-20個百分點。這使得美國經濟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以這樣的速度,經濟需要20年才能翻番,需要40年才能翻兩番。正是由於這樣的投資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在二戰後的時期,德國的固定投資比例達到25個百分點,在1964年達到26.6%的高峰。1951-1964年的這段時期,德國創造了經濟奇跡,每年增長6.8%。以這樣的增長速度,經濟每11年翻番,每22年翻兩番。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固定投資比例占GDP的30%。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最高峰35%,之後就大幅下降了。這段時期日本經濟保持每年8.6%的增長。以這樣的增長速度,經濟每8.5年翻番,每17年翻兩番。

- 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韓國的固定投資比例也達到了相同的30%。20世紀80年代上升到35%以上。其它東亞四小虎經濟體——新加坡,香港和台灣都是同樣的趨勢。韓國的經濟證實了由日本每年8.3%增長所揭示的固定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以這樣的速度,經濟每9年翻番,每18年翻兩番。

亞洲經濟的增長速度顯示出曾經不可能的事情,現在變得可能了。現在只需要一代人的時間,就可能讓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達到『第一世界』的水平。

-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就保持著35%的固定投資比例,而且在21世紀,這一比例達到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40%的水平。這使得中國經濟保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平均9.8%的增長率。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快速增長。根據這樣的速度,經濟每7.5年翻番,每15年翻兩番。

- 為了完成年代順序的圖景,現在兩個正在經歷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印度和越南的固定投資比例也被列出。印度的固定投資比例還沒達到中國的水平,但也達到了 2007年的34%的高水平。在此基礎上,最近5年裡印度經濟的平均年增長率為8.8%。在這樣的速度下,印度經濟這需要略多於8年就能翻番,需要17年就能翻兩番。

-在越南,固定投資比例從1990年的13%增長到1995年的25%到2007年的37%。經濟增長也在加速,增長到2007年前5年平均7.9%每年的速度。

考慮到這些趨勢,高投資成了經濟快速增長必須得條件。還沒有哪個重要的國家在沒有達到如此之高的投資比例時就達到長期的高的經濟增長速度。[3]但這不是充分條件:高投資對應著高的產出,高的產出要求國際市場的消化,特別是這麼高的投資比例。

沒有哪個國家的市場,即使是美國或中國,能夠大到可以保持所有的生產有效。就像很多人強調的那樣,高的增長率必然伴隨著出口導向型經濟。[4]正是出口導向型和高的投資比例造就了韓國,中國,印度和越南的快速經濟增長。

不同投資水平的影響
這些趨勢將會到來一些明顯的結果(必須強調的是這些數據只處理中長期的趨勢,並不解釋短期的波動)。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這為理解為什麼現在亞洲高速的經濟增長,以及為什麼它們可以比美國和歐洲國家增長的快那麼多。

-中國經濟將表現的比印度更好,而且兩者的差距將隨時間變得越來越大,而不是像有的人所說的兩者的差距將變小。

-並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證明經常被提及的中國的過度儲蓄與過度投資。中國應該保持這樣的儲蓄與投資水平而不是減小它們。

-現在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政策,過度強調微觀上的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忽視了最重要的經濟問題,這必將導致它們的不成功,這也將進一步加深亞洲核心經濟增長比美國和歐洲快的趨勢。這也為近期的信用危機提供了背景。

更具體的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這些趨勢發生在現在一些國家(主要是亞洲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的廣闊的背景下。後者體現了越來越多的GDP用於固定投資的趨勢。這些趨勢為現在亞洲經濟明顯地比美國和歐洲經濟增長的快,並將繼續保持這樣的態勢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亞洲經濟投資比例不是異常的高,而僅僅是最新的歷史趨勢。

從長期來看,是美國和歐洲的儲蓄和投資比例過低,而不是亞洲的儲蓄和投資比例過高。

第二,給定這些歷史的趨勢,在現在宏觀經濟趨勢的基礎上,中國經濟將比印度經濟增長的更快,而且中國經濟將領先後者。

這並不意味印度不是異常重要的市場。印度經濟如果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日本。[6] 印度每年8-9%的增長速度,是世界主要經濟國中增長第二快的國家,僅次於中國。然而,中國經濟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的話現在是印度的2.5倍,並且,保持每年比印度經濟增長快一到兩個百分點。這些都意味著印度和中國經濟的差距在不斷擴大而不是縮小。也沒有歷史數據證明印度經濟的增長比中國快,比如至關重要的人口數據。歷史數據表明固定投資比例是至關重要的。事實是,中國的固定投資比例持續高於印度,中國43%對比印度的34%。這表明,除非印度在這方面趕上中國,否則中國將比印度經濟增長的快。

第三,也沒有歷史數據表明中國面臨過度儲蓄和過度投資,因此需要降低總的儲蓄水平並提高消費水平(註:儲蓄包括個人的,公共的和企業的)。有這種看法的人包括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伍爾夫。[5]

中國的投資和儲蓄水平明顯的高於美國和英國。然而歷史數據表明中國只是固定投資比例長期上升的最新階段。長期上升的趨勢使得在未來很可能有別的國家,或者中國,將會有更高的固定投資比例,並帶來更高的經濟增長速度。

當然,短期的震盪和調整是需要的,但是沒有歷史數據表明中國的儲蓄和投資比例已經相當高了,它只不過是長期國際趨勢的最新階段而已。降低中國的投資和儲蓄比例,不僅會導致中國經濟的下滑。由於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所以也會引起世界經濟的下滑。應此,中國應該保持現在的高儲蓄和投資比例,而不是減少它。

第四,也沒有證據表明企業家精神對於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或者說,企業家精神和管理的效率是隨機分佈的,應此不能用來解釋不同的經濟增長率。只有企業家精神而沒有高的固定投資比例是不能產生高的GDP增長率的。

第五,現在美國和英國的政策過於強調微觀經濟的有效性,這只強調了國際競爭力中相對與固定投資比例不足而言較小的問題。高速增長的亞洲經濟的政策重點就比美國和英國明顯更有效。

換句話說,長期趨勢的政府政策的應用為,在微觀資源配置有效性和高的儲蓄和投資比例的平衡之間,考慮經濟增長速度,高的儲蓄和投資比例比微觀資源配置有效性更為重要。

有一些合理的懷疑,韓國和中國的微觀投資的分配的有效性,鑒於使用資助貸款,跨所有制形式的在不同的工業部門,提高資本/產出比率等,比美國或英國差。但是這些地方的經濟增長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比美國和英國快。

從數量上說,美國和英國微觀上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彌補了一部分低儲蓄和投資比例,但是還沒有證據證實。亞洲高的儲蓄和投資比例佔優於微觀的有效性。亞洲快速增長的經濟體的投資數量優勢超過了美國和英國的微觀經濟的質量優勢。

理想狀況下,應該同時追求微觀經濟的有效性和高的投資儲蓄比例。但是有證據表明這兩者是有矛盾的。比如美國和英國的政策的實施伴隨著儲蓄比例大幅度的降低,這損害了它們的國際競爭力,並導致了現在的急劇的金融危機。現在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政策很可能會不成功,這些國家忍受由於競爭力缺失帶來的長時期的金融抑制。現在的信用危機就是美國和英國損失國際競爭力的證明。

結論:

以下清晰的結論可以由這些數據推導出:

本地固定資本投資總額佔整個經濟的比例有長期清晰的增長趨勢。這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

歷史上有五個核心的固定投資比例上升的階段:英國在18世紀達到的支撐工業革命的5-7個百分點的投資比例;19世紀後半葉,以美國為主的一些國家的 18-20%的固定投資比例,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領導;二戰後德國25%的固定投資比例,伴隨著德國的經濟奇跡;20世界60年代開始,日本以及東亞四小龍的高於30%的固定投資比例,使得他們的經濟每年增長8%;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超過35%的固定投資比例,造就了每年接近10%的經濟增長速度。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裡,在不同的投資比例的基礎上,一些核心的亞洲經濟體將繼續保持比美國和歐洲高的經濟增長速度。

中國將繼續增長並領先於印度,即使印度經濟將快速增長。

沒有證據表明中國過度投資和儲蓄,中國應該保持而不是減少現在的投資儲蓄比例。

現在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政策強調不重要的問題,應此將不太可能成功。

這篇文章最初名為:「為什麼從歷史的角度看亞洲比美國和歐洲經濟增長快」發佈在博客:Key Trends in Globalisation

* * *
參考文獻

[1]英格蘭1688年的數據來自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經合組織,巴黎2006 P395.英國1688到1947年的數據是從一百年經濟數據 中計算出來的,經濟學家,倫敦1989p74. 1948年起的數據是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數據(2008年八月)中計算得到的。本文對數據進行了小的調整以使得早期的數據能和IMF的數據連接上,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並沒有對趨勢有大的影響。經濟學家百年經濟數據 中用到的早年的固定投資數據是基於C H Feinstein 和 Pollard在英國1750-1820資本形成 中的計算,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1988。有些評論指出Feinstein 和 Pollard的數據有些偏高。比如NFR的初稿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經濟增長,Clarendon,牛津 1986 p73.但沒有一個更改和變化能很大程度的改變文中提及的趨勢。美國1948年前的數據是從一百年經濟數據 中計算出來的,經濟學家,倫敦1989p74. 1948年起的數據是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數據(2008 年八月)中計算得到的。早期的數據只是計算私人部門的資本形成,而1948年以後則是統計了總的資本形成,包括政府的固定資本形成。在早期沒有政府固定投資的可靠數據,所以之前的數據就是按照1948年兩者的差來進行調整的,大概只佔GDP的2%。這將調高早期GDP中用於固定投資的比例。但是差別很小,不會影響到大體趨勢。
德國1960年前的數據是從一百年經濟數據 中計算出來的,經濟學家,倫敦1989p202. 1960年起的數據是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數據(2008年八月)中計算得到的。這兩個數據的差別不大。

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和越南的數據是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數據中 計算得到的。

[2] Phyllis Deane 和 W A Cole在英國經濟增長1688-1959,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1920,p2中的數據接近於低的水平,而進一步的研究將這些數據上調了一些。早期的估計被調高了,以避免誇大固定投資比例上升。這裡所用的精確數據是從安格斯麥迪森的麥迪森,世界經濟,經合組織,巴黎2006 P395中得到的。較高的數據不會影響到總的趨勢。

[3]唯一的例外就是那些很小的人口不足兩百萬的國家,像赤道幾內亞和博茨瓦納。這些國家的經濟狀況完全取決與外部的因素。

[4]一個特別清晰的理論解釋可以參看N Lardy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改革,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1993.

[5]例如北京應該深入企業銀行,中國應該採取更大膽的嘗試。相同的觀點可以參看增長報告:持續增長和包容性的發展的戰略

[6]參看最近的這個領域的計算,點擊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PPP

"藏獨"議案分裂倫敦政經學院

石漢 (Hans Steinmuller)
倫敦政經學院博士研究生
BBC 中文網
2009年3月21日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擁有世界級的著名學者,多數學生來自海外,政府、企業首腦時常受邀前來講演,堪稱歐洲高等學府中的政治辯論中心。多年來,該校學生也一直積極參與其中。

在即將結束的這個學期裡,這些踴躍表達個人政治見解的學生就經歷了兩波大規模的政治辯論。學期伊始的第一波辯論主題是關於加沙戰爭。巴勒斯坦學生協會為表達憤慨"佔領"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最古老的教學場所老劇院。

第二波辯論,始於一位美國學生在每週一次的例行學生會大會上提交了一個關於"西藏獨立"的議案。誰也不曾料想到,這一議案竟成了導火索,引發無數爭議。議案原文稱"西藏理應有個獨立的政府",且呼籲"支持西藏人民爭取主權自治的鬥爭"。

根據學生會大會的規定,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每位學生都有權出席例會並對議案進行投票。一旦某項議案投票通過,那麼它將成為學生會的"政策",代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生會的立場。

小提案 大事件
此後的四個星期裡,學校學生對這一事件討論越來越多,觀點時常針尖對麥芒,雙方都變得越來越"情緒化"。每週一次的學生會大會通常少人出席,在學生中並不熱火。但誰能想到,這回同樣在這個場合,原本只是某一單個個人提出的幾句話議案竟最終演化成一樁震動校園的大事件。

當時,這個議案在提出後,幾乎沒怎麼進行任何討論就接受了投票。一般的情況下,極少中國學生來參加這個例行的學生會大會。沒有激烈的反對聲,自然形成不了什麼討論。不過提議通過的消息傳出後,反對聲一浪高過一浪。在緊接著的幾個星期的學生會大會上,對這一提案意見相左的雙方爭執不下,以至於主持人不得不限制參與辯論的人數。


學生會提出、通過這個議案有任何意義嗎?這事完全不是由他們說了算的。

張同學
自提案獲得通過以後,每次在老劇院舉行的學生會例行大會都吸引了眾多學生出席並激辯。贊成和反對方至少各有150人。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CSSA和其他一些中國學生協會給會員們發電子郵件,組織各種集會和討論會,動員了不少會員加入這一場政治辯論。他們還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所在的Houghton街上分發宣傳單、張貼海報,設立攤位搞了一個小型的西藏圖片展。贊成和反對的雙方都在學校校報The Beaver上發文據理力爭。

不過,大多數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求學的中國學生對Houghton街上的學生政治並不"感冒"。他們甚至根本不清楚學生會大會上究竟發生了些什麼。在事後得知這一事件後,有人對學生會大會提議案的程序提出質疑:通常出席學生會大會的學生只佔整個學校學生人數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學生們看不到提案內容的原文文本。此外,很多中國學生表示,學生會通過這樣一個"西藏獨立"的提案,等於是將這個意思強加在所有學生的頭上,離間了學生和中國的關係。

各執己見
張同學是經濟專業的二年級學生,他向我表達了很多中國學生對此事的共同看法:"學生會提出、通過這個議案有任何意義嗎?這事完全不是由他們說了算的!"站在張同學身邊的是一年級學生李小姐,她則表示,作為一名中國學生,她覺得很受傷害,她根本沒料到原來這裡對中國人還是存有不少的敵意。


宣傳單、宣傳電影,一切都是為了幫中國政府做宣傳。

二年級學生彼得
另一陣營中,許多非中國的海外學生熱切地堅持,認為他們對西藏問題的看法絕對正確,並對此深信不疑。他們中一些人對中國學生的"官方式意見表達"表示很不贊同。

"'官方式意見表達'是指宣傳單、宣傳電影,一切都是為了幫中國政府做宣傳",二年級學生彼得說:"我的意思是,這兒的'學生政治'和'官方政治'完全是兩回事。除非英國政府願意付我錢,否則我根本不可能站在攤位前為他們發宣傳單。" 一些西方學生看來,一群中國學生持同一政見出現,只能說明他們完全沒有自己的頭腦,代表的無非是政府的聲音。

對這一事件持不同看法的兩大陣營完全對立,似乎溝通無望。支持"西藏獨立"陣營搬出人權、自治和宗教自由作為論據,另一邊則堅決維護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統一,並強調西藏和中國其他廣大區域千絲萬縷的關聯。

然而,在這一場極具爭議的政治辯論中,雙方似乎都沒有對自己的論點和他們各自的動機提出絲毫的質疑或進行反思。支持西藏獨立的一方,是否曾經想過,他們所認為的西藏式的"精神純粹"、對中國"獨裁"政權的不滿,實為一種"非我族類"的他者態度;此外,"人權"一詞口號化的使用,究竟有沒有問題?而反對西藏獨立的一方,是否也曾想過,他們的反對聲音背後的動機,可能包含著由長期耳濡目染的關於"解放"和"統一"的意識形態、對非漢族少數民族苦境以及在發展西部的名義下資本進入西藏造成文化破壞的不瞭解,。

在這場辯論中,雙方都指責對方存在雙重標準,缺乏誠意,同時又一直互相重複著各自固有的成見。

理解萬歲
在這一嚴重缺乏相互理解的事件上,只有嘗試彼此傾聽才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在某些內部的交流場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師生就此事進行了學術討論。在Houghton街的校園裡,可以發現西藏問題已經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儘管通常此類對話在開始階段,參與其中的中國學生都多多少少帶有一種情緒和牴觸意識,但中國學生聯合會依舊積極地在推動開展這類討論,並組織各種相關活動。

相反,我並沒看到"支持西藏獨立"陣營的學生在校園裡有什麼宣傳動作。對很多人早已將自己劃歸到這一派立場上的人們來說,似乎"事實"已經十分清楚,毋需多言了。但話又說回來,有多少忙於動員同胞學生加入反對西藏獨立陣營的中國學生真正好好思考過西藏問題的複雜性呢?

不管怎麼說,至少和本學期開學時加沙問題引發的那輪政治辯論相比較,西藏問題的辯論顯得"文明"很多。學期初,對巴以衝突問題,學生中觀點分歧很大,而且情緒都很激動。在加沙戰爭期間,校園裡的政治動員吵吵嚷嚷非常混亂,還有人曾為此受到人身攻擊。但這一輪對於西藏問題的辯論則理性很多--儘管分屬兩邊不同陣營的學生也不是沒有過向對方喝倒彩、扔紙團和對對方的政治立場冷嘲熱諷,不過這些偶發的行為都沒有攪亂以理性辯論為基礎的討論基調。

未了的爭論?
希望在這一事件上意見相左的雙方都能通過討論的辦法,努力去理解對方的想法。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需明白,他們有時必須面對來自中國以外強烈的反對聲音。西方人反對中國,特別是人權問題或西藏問題,也並不是出於要羞辱中國或玩弄強權政治的目的,而是出於多種複雜原因。西方的學生們更應該逐步意識到,有的國家社會現實和他們自己國家完全不同,他們本國的政治文化價值觀和實踐,對別的國家而言也許並不適用。

上周,備受爭議的"西藏獨立"議案以四票的微弱優勢在學生會大會上獲得通過。而3月19日,老劇院裡再一次人頭攢動,本學期的最後一場學生會大會上,針對"西藏獨立"的一個反議案"獲高票數通過。反議案的主要內容是:"反對西藏獨立,反對分裂主權國家,認清西藏問題的複雜性,要求學生會就此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這個學期就快結束了,大多數學生都計劃著度假、寫考試論文或準備畢業論文。經歷了這樣一場爭辯,誰也不知道下學期"西藏問題"是否還會再一次成為學生政治中爭辯的焦點。這一事件僅僅是毫無現實意義的、曇花一現的學生政治?還是也給會我們帶來了一絲啟示呢?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資本論》排演成話劇

張裕
文匯報
2009年3月11日

《資本論》要排成話劇了!150年前,偉大導師馬克思埋頭撰寫《資本論》時,大概怎麼也不會想到,如此深奧的理論著作《資本論》還能被排成話劇在上海首演。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向記者透露,這些天,他們請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軍等專家作參謀,緊鑼密鼓地謀劃將《資本論》排成話劇。如今,導演已經確定,由話劇《武林外傳》、《鹿鼎記》的導演何念執導。何念告訴記者,他會引入時下流行的漫畫、音樂劇甚或拉斯韋加斯的舞臺秀等藝術元素,來打造一台具知識性、趣味性和時尚性于一身的“好玩”話劇《資本論》。

日本漫畫先面世
楊紹林冒出靈感要將《資本論》排成話劇,是因為獲悉在日本《資本論》被改成了漫畫而且賣得很火。

去年歲末,漫畫《資本論》在日本出版。一上市,就成了歲末年關最炙手可熱的禮物。漫畫《資本論》首印2.5萬冊,上市不過10天便售罄,並且擠進了暢銷書榜單。

漫畫《資本論》,把馬克思鴻篇巨制中複雜的經濟理論,包裝成了人人都能看懂的淺顯故事。綠色的封皮,薄薄的一本小書,出版這本漫畫的日本東方出版社說,希望它能夠隨手放進香奈爾的晚裝包,或在老闆巡視時能悄悄塞入辦公桌最上面的抽屜。

漫畫《資本論》將故事發生地設置在上世紀的一個奶酪廠,奶酪廠老闆羅賓拒絕接受其父親的“烏托邦”思想,橫徵暴斂,最終在全球經濟蕭條時陷入困境。故事主人公常常要在追求暴利與憐憫工人之間做出選擇,飽受折磨。

漫畫中,資本家達內愛魯對羅賓說:“我們從勞動者那裏買來勞動力,這是一種特殊商品,我們只付出1枚金幣,卻得到了價值2枚金幣的勞動力。這樣一來,我們一根手指都不動,就可以獲得一枚金幣了。”見羅賓面有疑惑,達內愛魯進一步說:“你想變成有錢人的話,就得剝削!”通過這些對話和故事,通俗地傳播了《資本論》的一些思想。

這本綠皮小書到了楊紹林手裏,一個想法讓他欲罷不能:“既然《資本論》改成漫畫能熱賣,那麼,排成話劇又何妨?”

力求做得更好看
《資本論》能改成話劇嗎?這樣的疑惑,甚至在話劇工作者中間也存在。楊紹林笑說,要是在10多年前,在斯坦尼斯拉伕斯基戲劇理論和“三一律”一統話劇舞臺的時代,要將《資本論》排演成“有主要人物、主要戲劇事件、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樣子當然是難以想像的。但如今的話劇舞臺百花齊放,戲劇式樣層出不窮,戲劇理念多元了,舞臺空間開放了,把深奧的理論著作《資本論》排成話劇,不再是不能破解的難題了。

導演何念說,《資本論》和剩餘價值學說是個嚴肅的題材,但他還是想把它做得更好看。他將話劇的情節放在一家企業裏,在故事的前半段,所有員工發現了老闆的剝削,發現了“剩餘價值理論 ”。然而,如何對待剝削,員工的反應很不一樣:有人願意被企業榨取,被榨得越多,越顯得自己有才能;有人揭竿而起,公司是垮了,但他們也都失業了;也有員工聯合起來,用智慧共同對付老闆……何念說,面對同樣一個事件,老闆、員工的視角不一樣,他會借助電影《羅生門》的戲劇結構,用不同的視角來“重復展現 ”。

何念一直有創作音樂劇的夢想,在他之前的作品《鹿鼎記》、《武林外傳》中都有音樂劇的影子。這次的《資本論》,音樂劇的夢想將進一步延續。這次,他還將把現場樂隊搬到舞臺上;話劇演員不再只是說臺詞,他們將又唱又跳來推進劇情;甚至朱德庸的漫畫場景也將會出現在話劇《資本論》的舞臺上。“選擇何種演出樣式並不要緊,但馬克思的理論卻一定不會被曲解。我們會請張軍教授和北京的一些專家來擔當話劇《資本論》的學術顧問,確保理論經典被正確演繹。”何念說。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他們代表誰?

陳中小路
《財經網》
2009年3月12日評
 
今年兩會,我常去的地方的是人大地方團。採訪之餘,偶爾坐在小組會場裡面旁聽小組討論。

僅有的幾次旁聽,均被席間的阿諛奉承「雷」到。對各個報告內容的讚賞,那是家常便飯。讓我驚訝的是,竟有人發現了今年報告有「優美的文風」和「新穎的文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某發達省份省會城市人大主任的發言,絕對是不帶講稿一氣呵成,語調也抑揚頓挫,毫無扭捏。

摘錄如下:「3月2日來到北京,一下飛機,春雨瀟瀟,滴滴答答,空氣也不是很好。昨天聽了溫總理的報告,兩個小時十分鐘,三十五六頁,我是越聽越感興趣。11點10分走出人民大會堂,沿著台階拾階而下的時候,春陽高照,藍天白雲,我心裡的陰霾是一掃而淨,關鍵是溫總理的報告……」

在這位人大主任發言之前,該省兩個城市的市長已經發言完畢。發言中,兩位市長爭相介紹自己領導的政府採取了有力措施逆市保持房價的「穩定」,其中一位提到該市甚至房價保持了「上升」,很是得意。

為什麼地方政府這麼害怕房價的下跌,其中一位毫不掩飾地在言談中點出端倪——在這個城市,來自房地產的收入佔其總稅收的40%,很顯然這又是一個開發商「綁架」政府的故事。此時此刻,他們似乎有點忘記,這些沿海城市的高房價已讓相當多的「人民」不堪重負。

這場小組討論會開了大概三個小時,從頭到尾都是幾個地方要員發表各自的「施政報告」,內容不外乎地方政府或部門如何成功抗擊金融危機云云。當然,上述那些阿諛奉承的話,也佔據了不少發言時間。說來說去,都沒聽到什麼可以讓人聯想到「人民代表」四個字的內容。

這只是會上再平常不過的一幕了。會下,則另有風情。

某天晚上我去某代表團駐地賓館採訪,正好趕上給代表們準備的聯歡晚會。等我採訪完,晚會剛剛結束,只看到一群群漂亮的女孩子走出來,顯然是剛剛給代表們表演節目的,都很養眼,一點不比奧運禮儀小姐差。剛看完表演的代表們也都一個個樂呵呵的,看來對晚會很滿意。一個工作人員告訴我,聯歡晚會結束之後,還有舞會、還有夜場電影。

當然還更有甚者。以某沿海發達城市為例,兩會期間在崑崙飯店大擺筵席,讓該市來京的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齊聚一堂。市委書記也親自獻唱,其樂融融。該市一位人大代表說,去年該市只是政協委員聚會,今年索性範圍擴大到所有來參加兩會的人。

這裡說的還只是有證可考的「官方」娛樂活動。私下的夜夜笙歌就更不計其數了。一次,正好聽到某市重要部門領導在說電話,談到自己一個晚上要趕好幾台飯局,「很是辛苦」。因為工作需要,我不得不晚飯後時間去代表團所在的賓館敲門採訪,多次的經驗顯示,即便是晚上十點左右,重要部門的官員們往往都還沒有回賓館;越是重要的人,晚上不在賓館的概率越大。

當然,會下也不可能只是吃喝玩樂。對於一些來北京參加兩會的地方要員來說,「跑關係」也是一項重要內容。一位地方官員代表坦言,借此機會和對應的中央部門維護關係,其實比開會更重要。以我採訪的一個某省某重要部門主任來說,多次缺席、早退,其理由就很理直氣壯,因為他是要去部裡跑關係。

這些天,還看了很多議案和書面建議。很多空洞無物,當然也有實實在在的,是想借此機會為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群體來向中央要錢要政策的。寫到這裡,突然想到某市一個官員代表順口提及,該市一個老領導想在當地搞民營銀行,於是順便托他遞交了一份關於此的議案。

我實在想問,他們到底代表誰?■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嚴肅的諧謔:從「草泥馬」說到「草泥馬」

陳行之
《陳行之的博客》
2009年2月27日

陳行之,作家,來自延安,現居北京;2005年以後相繼出版長篇小說《危險的移動》、《當青春成為往事》。
1

對事態的感覺,因年齡、閱歷不同而不同,年輕人或者小孩子認為很嚴重的事情,在大人看來通常都微不足道。但是,就事物的機理來說,你還不能就此認為大人的世界與孩子的世界截然不同,很多種情況下,小孩子恐懼的東西其實也正是大人恐懼的。

我小時候跟同伴在一起打打鬧鬧,經常會出現矛盾,發生不愉快,在所有這些矛盾和不愉快中,最嚴重的事態是你違犯遊戲規則導致對方宣佈說:「不跟你玩兒了。」 這意味你這個人不地道,沒辦法跟你玩兒,你在道義上處在了下風,而且,你將陷入孤單,對小孩子來說這是很可怕的事情。這時候你通常會用兩種方式解決問題,一種是趕緊給人家道歉,宣佈說從現在開始我將嚴格遵守遊戲規則,咱們繼續玩兒下去;一種是你指著對方的鼻子說:「不玩兒就不玩兒!老子還不稀罕跟你玩兒呢!」

兩種態度導致兩種結果,前者把矛盾化解了,遊戲繼續進行下去,大家都很高興;後者則意味遊戲到此為止,雙方視同路人,各不相干。一般來說,大家都竭力避免出現後一種結果,就是說,盡量不要違犯遊戲規則,如果違犯了,趕緊給人家道歉,讓遊戲進行下去,這對誰都有好處。小孩子正是憑借這種樸素美好的人性保持他們那個世界和諧美好的。

大人的世界也有這種機理嗎?

也有,比如前幾年開始在網絡上的「惡搞」,比如最近由於國家有關部門大張旗鼓反低俗而橫空出世的「草泥馬」,蘊含著的就是這樣一種機理:人家不跟你玩兒了。

玩兒好好的,怎麼突然就不玩兒了呢?

這裡大有文章。

2

崔衛平女士在《我是一隻草泥馬》一文中對「草泥馬」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我認為是深刻獨到的,啟發人想到很多問題。我想到的問題是:究竟是什麼東西把人逼到了無法用正常語言建構正常語境的境地?

我經常使用的「強力」的概念,用以說明有一種橫亙在人類社會中的不為人所控制和約束的野蠻力量,從最終意義上決定著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決定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圖景。

在我的閱歷中,「強力」有兩個重要來源,一個是隱藏在盧梭《社會契約論》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後面的強制規定;一個是氤氳在卡夫卡小說世界中專橫粗暴、無所不在、令人絕望的那種神秘力量。當然,我在使用「強力」概念的時候,不可避免要賦予新的內容,但其主要部分仍舊是盧梭和卡夫卡所強調的那種東西。

我認為,正是這種超級存在的強力決定了當前發生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而當前發生的事情又是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延續,是一種新的結果。我固然可以在長篇小說中形象化地表達我的見解,這意味著我將以非觀念的方式表達觀念,但是具體到正在寫的這篇文章,我則不能不直接用觀念的方式談論它,把它作為社會學或者說政治哲學話題來討論,這樣,不可避免就要說到國家,說到意識形態。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曾經得到過一段短暫的「活在真實中」,在真實中思索生活,在真實中展望生活的條件,因此形成了被人們概括為「八十年代啟蒙」的黃金歷史時期。在這個短暫時期裡,中國文學勇敢地擔當起了自己的責任,成為了人們精神生活的寄望,一些遠遠說不上有多麼高文學價值卻直接反映了人們內心圖景的小說、戲劇作品被讀者歡呼和推崇。

在那個歷史時段,我在編輯一份大型文學雙月刊,可以說直接見證了人性解放以後那種催人向上的氛圍,那種充滿創造力的活躍。

這種狀況沒有維持多久,「強力」就出來干預了:接連發生了「清除資產階級精神污染」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兩場政治運動,那些「活在真實中,在真實中思索生活,在真實中展望生活」的文學作品遭到了大面積否定和批判,中國文學健康的發展勢頭被遏止,不健康的東西卻沉渣泛起,逐步構成了中國文學的主流,直至前不久有人斷言說「中國文學全部都是垃圾」。

我從來不認為所謂「八十年代啟蒙」是一個精準的概念。首先,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並沒有達到「啟蒙」(尤其是與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相比)的境界,它還是瑟縮的,拘謹的,還帶著濃厚的國家意識形態色彩,所謂「啟蒙」,只能說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粗略歸納;其次,就中國文學來說,也並沒有成長到能夠被我們驕傲地宣稱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偉大作品,《傷痕》、《班主任》、《假如我是真的》等之所以被人們歡呼,主要的也不是其本身有多麼高的文學價值,而是因為它們作為社會良心起到了為民眾「代言」的作用。

然而「八十年代啟蒙」又是那樣重要,那樣值得懷戀,這是因為,正是那些在藝術上並不十分成熟的作品,預示著中國文學非常有可能在對歷史和現實進行深刻反思和審視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真正值得驕傲的文學脈流。我把這種脈流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就像十九世紀歐洲文學那樣。這意味著我們將會擁有一大批載入史冊的文學巨匠和可以被稱之為史詩的文學作品。

然而這一切都在強力干預下戛然而止了——在專制主義的傳統政治文化土壤中,你是無法指望有新的綠色成長的,中國文學從此掉轉過頭,向另一個方向延伸,不幸的是,這個方向對於文學來說是錯誤的,甚至可以說是反動的。

最初它表現為形式主義,即所謂拉丁美洲文學的深刻影響。我曾經在另外一篇文章(長篇小說《當青春成為往事》後記:《文學應當有一條哲學的通道》)中說過,中國作家在借鑒拉丁美洲文學的時候,摒棄了內在精神,借鑒的不過是皮毛,僅僅是形式,這也是朦朧詩和誰也看不懂的小說大量出現的原因之一。這意味著文學正在小心翼翼地與生活拉開距離,文學所擔當的東西正在成為文學的負擔,文學千方百計要卸載掉這個負擔,一部分向主流意識形態回歸,一部分滑向虛假,滑向頹廢,乃至於滑向色情……中國文學不再被我們所驕傲了。

精神成長一旦出現擾動,過程就會出現波折,並最終在其表象上顯現出來。價值觀混亂乃至於反動保守的歌頌帝王將相的影視劇和文學作品走紅,突出說明了作家的尷尬處境——如果你希圖走紅,你就必須向強力妥協,強力會給你所需要一切,否則,你就將「不在」。當強力拒斥的東西完全退出人的文學視野之時,人們也就有充分的理由不再尊重文學了;換一句話說,如果文學不再反映民眾的心聲,民眾也就不再寄望於它,他們自己會選擇最便當的方式表達內心的見解。

問題是,民眾與作家一樣都處在強力的重壓之下,當自然表達被扭曲的時候,人們就只好用自己的智慧扭曲地表達意願——我們說民眾的水平高於作家,強調的就是這樣一種事實——這種意願也許沒有任何思想內容(即所謂「無厘頭」),也許充滿了無奈,也許是在「含著眼淚笑」,但那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有理由珍重那種表達。

「草泥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詩意一般出現在「馬勒戈壁」草原上的。

3

這意味著什麼呢?

如同前面所說,這意味著一種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本來一直跟你玩兒的民眾在遭受了很多愚弄之後,發現再也沒有辦法跟你玩兒下去了,於是宣佈不再跟你玩兒了。

你是強力,你就像孩子堆裡最強悍、最不講理、經常把弱小孩子打哭的頑劣少年,如果誰直接跟你說「我不跟你玩兒了」,你不是得急了?你不是得掄起巴掌摑人家一個耳刮子?孩子都是聰明孩子,誰願意讓人家摑耳刮子呢?所以人家就不說「不跟你玩兒了」,裝得很慫,很弱,臉上還帶著笑,說:「我尿去呀!」就走了——最終還是不跟你玩兒了。

「 草泥馬」所蘊含著的社會學信息無法讓我們笑一笑就過去,事實上這是一個嚴峻的話題,它說明了一個被強力控制的世界已經荒誕到了無法言說的境地,說明了人們內心的景像已經無限淒涼,他們除了用扭曲的方式表達內心圖景之外已經喪失了任何讓自己顯現為「在」的方式,他們甚至連自己是不是真的「在」也心存疑慮,他們調侃的時候是含著淚水的,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本可以不這樣,不說「草泥馬」,也不說「馬勒戈壁」,他們是在別的話什麼都不能說的時候無可奈何地這樣說的,他們並不真的想這樣說。

我非常讚賞郭於華先生把「草泥馬」現象稱之為網絡時代「弱者的武器」。

他介紹美國著名的政治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在對東南亞農民的反抗實踐進行民族志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弱者的武器」和「隱藏的文本」兩個重要概念,用以解釋底層群體生存與反抗的邏輯,為人們提供了理解農民政治的灼見。

郭於華先生歸納說:所謂「弱者的武器」指的是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即農民同那些索取者、壓迫者之間平凡的卻持續不斷的鬥爭。這些日常形式的反抗通常包括:偷懶,裝糊塗,開小差,假裝順從,偷盜,裝傻賣呆,誹謗,縱火,怠工等等。在斯科特看來,甚至受雇於農場主的打穀工在脫粒時敲打稻穀的次數都關涉到階級之間的爭奪。這些被稱為「弱者的武器」的階級鬥爭形式具有共同特點:它們幾乎不需要事先的協調和計劃,而是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社會網絡,通常體現為一種個體的自助形式;它們避免直接地、象徵性地對抗權威。這類幾乎不著痕跡的「弱者武器」的運用是由於公開的、有組織的政治行動對於多數下層階級來說是過於奢侈了,那即使不是自取滅亡,也是過於危險的。

郭於華先生還介紹說,斯科特推出的另一個概念「隱藏的文本」指的是相對於「公開的文本」而存在的、發生在後台的話語、姿態和實踐,它們避開掌權者直接的監視,牴觸或改變著「公開的文本」所表現的內容。它們是千百萬人生存智慧的重要部分。斯科特指出,每一從屬群體因其苦難都會創造出「隱藏的文本」,它表現為一種在統治者背後說出的對於權力的批評,它使從屬者可能破除「虛假意識」和神秘化的迷障。作為底層政治的「隱藏的文本」,有助於理解底層群體難以捉摸的政治行為和複雜情境中的權力關係。

據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草泥馬」的出現是一場嚴肅的諧謔劇,它嚴肅過任何政治的社會的話題。

如果我們的政治家具備基本素養,應當從中看到極為可怕的東西。「哀莫大於心死」,當「草泥馬」在「馬勒戈壁」與河蟹爭奪食物的時候,你應當看到現實版的你死我活,看到幾乎處於絕望中的人含著眼淚笑的淒慘境況,看到這種境況背後隱藏著的巨大危險。

這不是危言聳聽。

我是一隻草泥馬

崔卫平
《崔卫平的blog》
2009年2月20日
最近「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引起了「草泥族」與「河蟹族」之間矛盾的升級,必須有人對於這種「民族隔閡」的行為承擔責任。

——題記
一、視頻
最近網絡上有兩個東西陡然躥紅,點擊率飆升,這就是視頻《馬勒戈壁上的草泥馬》以及童聲合唱《草泥馬之歌》。前些日子我將它們發給一些朋友,但是很少有人回復我,弄得我很落寞,以致不得不拿起電話,一一打上門去詢問,問他們收到沒有,但還是很少有人作出恰當反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調查研究之後發現,責任是我自己的,我自己沒有將背景交代清楚,弄得別人一頭霧水。當然,如果沒有適當的複習參考資料,光是看看這樣的字句排列是不知所云的:


在那荒茫美麗馬勒戈壁
有一群草泥馬,
他們活潑又聰明,
他們調皮又靈敏,
他們自由自在生活在那草泥馬戈壁,
他們頑強勇敢克服艱苦環境。

噢,臥槽的草泥馬!
噢,狂槽的草泥馬!
他們為了臥草不被吃掉 打敗了河蟹,
河蟹從此消失草泥馬戈壁

這是那首童聲合唱《草泥馬之歌》的歌詞,原來的曲子是動畫片《藍精靈》的主題歌。這樣一種撲朔迷離的東西,即使我將其翻譯過的英文放在這裡,也未必有人明白得更多:

There is a herd of Grass Mud Horses
In the wild and beautiful Ma Le Desert
They are lively and intelligent
they are fun-loving and nimble
They live freely in the Ma Le Desert
They are courageous, tenacious, and overcome the difficult environment

Oh lying down Grass Mud Horse
Oh running wild Grass Mud Horse
They defeated river crab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grass land
River crabs forever disappeared from Ma Le Desert

而 「動物世界特別篇」《馬勒戈壁上的草泥馬》,它擁有一個「科學知識」的外表,一開頭看上去還真是那麼回事,說是「在蒼茫而美麗的馬勒戈壁上,生活著一群頑強的草泥馬,要知道他們是如何克服這裡的惡劣環境生存下來,那就請跟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動物世界。」接著就講了那個流傳甚廣的故事:草泥馬的生活本來就夠艱難的,它們只吃一種草,但是更加不幸的是突然來了河蟹,將草泥馬的食物搶走,草泥馬因此無法生存。這裡世代居住的人們「本來是賣馬匹的,現在改行割皮包去了。」

據同濟大學文化批評學者王曉漁先生介紹,其中的關鍵詞:「草泥馬」、「河蟹」、「馬勒戈壁」以及播報主持人的名字「鶉鴿」、「雅蠛蝶」都是在網絡上流行許久的暗語,已經有了豐富深厚的群眾基礎,這回則又一次掀起狂潮。此前有過四大神獸的說法,也有十大神獸的說法,都是一些隱語,將不該說的某個詞通過諧音而說了出來。筆者愚鈍,十大神獸中,仍有幾位不明就裡。

在網上同樣流行的還有比如《動畫版草泥馬之歌》,是模仿新疆的曲調,連說帶唱,冬不拉和小鼓伴奏。還有一個只有十來秒的叫做「傳說中的神獸草泥馬軍團」,多個草泥馬在軍樂伴奏中昂然闊步地前行。應該交代,視頻中「草泥馬」的原型,其實是生活在澳洲的一種動物,叫做羊駝。

(本來文中都有鏈接的,故第一小節稱之為「視頻」。聽從朋友勸告,防止它們進一步被河蟹,故將鏈接全部刪去。敬請看官務必自己google一下。)

二、緣起和結果
那個《馬勒戈壁上的草泥馬》應該出現得稍早,大約是2009年1月底,童聲合唱的《草泥馬之歌》如果沒有搞錯的話,應該是2月初。所有這些東西的出現,直接與進入2009年以來一項叫做「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有關,簡稱「反低俗」。人們將對於該項「行動」的情緒,釋放到這些「惡搞」的活動中去了。

這個「專項行動」對於知識分子有點隔膜,他們或許會想,至少這件事情與自己沒有關係,怎麼著也不會栽到這種事情上面。需要提醒的是,在許多方面,這件事情與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有著非常相似之處。官方稱,「截至2月10日,專項整治行動中已關閉嚴重違法違規網站1911家,關閉淫穢色情博客269個。」官方並先後公佈了四批涉及低俗網站名單,其中有新浪、搜狐、百度、騰訊、令人訝異的是「豆瓣」這樣長期被認為是高品位的「小資網站」,也在被點名、需要嚴厲整治之列。

就不去從頭介紹「豆瓣網」了,那樣故事顯得太長,也像是做廣告。有一位網友寫道:「何曾幾時,我希望豆瓣變成我們80後的思想陣地,表達出我們真正的思想主張,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自己隔三差五去這裡一個「去九點」的網頁http://9.douban.com/,從中瞭解此刻的年輕人在讀什麼書,他們怎麼讀書,因此對於豆瓣的情況比較關心。豆瓣的重要特色是有許多活動小組,至於這些小組怎麼形成的,請看這裡http://www.prower.cn/interaction/543。有人同時在這裡參加十來個小組,在這次「專項行動」中,許許多多的小組紛紛被解散。

請看看這些被解散的小組中,有哪些是屬於低俗的?

「炎黃春秋」小組、「南方週末」小組、「北方週末」小組(以及北方週末2.0小組、北方週末3.0小組)、「民主社會主義」小組、「文化大革命」小組、「悼念張志新」小組、「亞洲週刊」小組、「台灣政治」小組、「言論自由」小組、「請給思想以自由」小組,還有比如「賀衛方」小組、「冉雲飛」小組、「徐友漁」小組、「哈維爾」小組,「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小組、「牛博群」小組。(刪去鏈接)賀衛方先生本人在他的新浪博客裡提到了這件事情,有一位叫做尚高昇的網友,在賀先生的博客留言中寫道:「賀衛方小組聚集了國內很多重要思考者,他們理性、嚴肅,有時犀利、尖銳,是當代中國社會心理中十分重要的清醒劑。」

據說「張旭東小組」也被解散,有網友說,那是「誤傷友軍」。誤傷的友軍應該還應包括「崇拜毛澤東小組」,該小組的組長聲稱自己「也沒有多宣傳,只在小組裡轉貼了毛澤東的兩篇文章《矛盾論》和《實踐論》,收藏了《毛澤東選集》一至五卷。」(刪去鏈接,來自烏有之鄉網站)。不知道解散「討厭說共產黨的壞話」小組、「和諧社會」小組以及「左翼青年」小組,是否也是「誤傷友軍」?

有些小組參加的人數很多,賀衛方小組有2676人。另有一個政治哲學小組,純粹理論性的探討,也有兩千多人。有一個叫做「實事求是」的小組也被解散了,這個小組有位前成員這樣寫道:他原來只知道「實事求是 」是他的母校人大的校訓,而且校訓的字還是毛澤東題的呢,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它原來屬於「低俗」之列。問題還在於他註冊之後基本上沒有去,被解散之後,感到 「真是太后悔,太想知道了——那個名叫「實事求是」的小組到底討論了些什麼呢?」 他並且發現:「我今天又開了一個眼界,知道什麼自由啊民主啊都不可怕,他們最怕的,原來只是『實事求是!』」

有些被解散的小組其名字很有意思,他們肯定是某些特殊時期的結果:比如「深度圍觀群眾」小組、「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小組、「一小撮3.0」小組、「一小撮5.0」小組、「一小撮6.0」小組、「一小桌別有用心的人」小組、「不明真相的群眾」小組、「怪叔叔和藹可親」小組、「五毛收容站」小組以及「外交部發言人圍觀團」小組、「CCAV-10<走進偽科學> 」小組等。

眾多小組被解散之後,人們馬上又弄出諸如「我們等待被解散」小組、「被豆瓣解散的小組」小組、「豆瓣可以摧毀花朵,但不能阻擋春天」小組、「河蟹豆瓣人見人愛 」小組等。當然,它們統統又被河蟹掉了。河蟹的原因為什麼呢?被解散的小組五花八門,但是原因卻只有一個,我還是直接貼上來:
親愛的用戶 您好!

我們非常遺憾地通知您,您參與的小組 實事求是 因討論主題屬於社區指導原則所明確的豆瓣不歡迎內容,依據小組管理細則第1條之規定,已經解散。

作為一家在中國境內運營的網站,豆瓣嚴格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要求。我們從服務範圍的選擇上也希望能夠保持對用戶產生內容的最少干涉,基於對法律法規的尊重,對用戶法律安全的保證,豆瓣在全站範圍內明確不歡迎激進時政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和討論,並將繼續加強此方面的管理工作。

我們感謝您對豆瓣的關注與支持!因小組解散而對您可能帶來的不便,我們深表歉意。同時亦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附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0/09/25/0652.htm

社區指導原則:http://www.douban.com/about?policy=guideline

小組管理細則:http://www.douban.com/about?policy=grouprules

這裡只是拿豆瓣舉一個例子而已,並不是特別責怪豆瓣的意思,具體豆瓣是怎麼做的,為什麼給這些上了黑名單,人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豆瓣網站本身是不得已的,有許多為難之處。

為什麼要關心這件事情
拿豆瓣來說,有些被解散的小組,聽上去彷彿的確是犯了某種禁忌,屬於「低俗」之類(打引號是因為實際上沒有見過,不能判斷)。諸如此類的東西,到底如何對待,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起碼需要一個社會範圍內的廣泛討論,讓人們就此充分發表意見。問題不在於這些東西好與不好,而在於依靠權力直接拿掉這種東西,可能會帶來怎樣的副作用,帶來怎樣伴隨的嚴重後果,同時需要付出哪些沉重代價。在拿掉這種東西的同時,還會任意拿掉其他的東西。如前面陳述的,許多非常嚴肅的東西,也就因為這個理由——不,因為同樣的權力,而被取消掉了。表面上看來,所有令人不安的東西都給拿掉了,彷彿天下從此太平了,但是其中遭受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

在那些年輕人組成的小組中,會閃現出多少智慧的火花?會積聚起多少智慧的能量?那些最為寶貴的、創造性的思想和元素,在它們最初出現時,是誰也不在意的,甚至誰也不認得,包括當事者本人,也未必知道某種新思想的火花會帶來怎樣的風暴,激起更多富有創造性的能量,因此它們需要「靜養」,需要像「草泥馬之歌」的歌詞裡唱的,「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某個地方,讓它們得到培育、滋養。如果還指望我們民族的未來不僅是一個模仿大國,而是一個擁有無數原創思想的大國,那麼,就需要讓我們的年輕人在寬鬆、自由、富有尊嚴的環境中,讓他們慢慢地發育和生長,而不能動不動就突如其來地加以干涉。被解散的小組成員感歎,他們積累起來的文章,一下子消失了。

尤其是,在這些被解散的小組中,有許多是與政治莫不相干,與所謂敏感話題不搭界的,這些小組的人們從來也不曾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捲入或參與政治,他們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某件事情,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變得滋潤一些而不是那麼枯燥。這是值得無可非議的。說句犬儒主義的話,竊以為一個人不僅有責任、而且有義務將自己的事情辦好,將自己的生活弄好,這樣才不會將自己也弄成一塊災難之地,需要別人幫助才能生活下去。愛世界的方式之一是愛自己,將自己弄好了,這個世界的苦難也會減少一些。

豆瓣許多小組成員的想法,與這個想法不謀而合,他們組成的興趣小組以及各種自治、自理的小組比如「黑色幽默」小組、「愛好文學」小組、「反簡體字」小組、「你應該是一個成熟的成年人了吧」小組、「槍炮與玫瑰」小組(這應該與一支樂隊有關)以及「姐弟戀」小組、「月經」小組等等。這些小組僅僅與生活有關,沒有逾出一步,看上去只關心自己的愛好和事務,不幸這些小組都被河蟹掉了。所以年輕的朋友仰天長歎:「為什麼啊為什麼?」

一般我是比較克制的,盡量不說難聽話,但是這回為了這些人我要說了——攪擾人們和平的日常生活,將人們從自己平靜天地中驅逐出來,是對於人民群眾的一次大規模的「折騰」,是對於生活的粗暴宣戰。這樣一來,原本我們五十六個民族,從此分裂為「河蟹族」和「草泥馬族」,他們之間難以調和,難以溝通,因此,必須有人對於這種「民族隔閡」的行為承認責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一來,原來許多不關心政治的人們,自動轉為某種「反對派」,他們不是為了某種政治,而是為了保衛自己的生活,是「持不同生活見解者」者。有一位自稱馬丁·豆瓣牧師的人這樣寫道:

起初他們修理天涯,
我不混天涯,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修理凱迪,
我不是貓眼,我不說話;
此後他們修理校內,
我早就畢業了,我繼續不說話;
再後來他們幹掉了牛博,
我不想被幹掉,我還是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 馬丁·豆瓣牧師。GFW殉難者紀念碑銘文。2008年。

還有一位叫做小刀周遠的人,模仿詩人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寫道:

從今天起,做一個低俗的人
發帖,泡馬子,下載AV
從今天起,關心CNN和BBC
我有一種認真,面朝人海,死性不改

從今天起,對每一個Blogger微笑
告訴他們螃蟹瘋了
那低俗網站告訴我的
你可以統統Google出來

給每個獨立的Blog取一個肉麻的的名字
陌生人,你要為他們祝福
願他們有一個不和諧的前程
願被和諧成為歷史
願天朝充滿幸福
我只願,面朝人海,死性不改

(還有更多,刪去鏈接)

豆瓣的網友俗稱「豆油」,甚至發起了一場「給名畫穿衣」運動,抗議那些被刪除的世界名畫,請各位自己去看吧,百聞不如一見。(唯一保留這個鏈接http://hi.baidu.com/tanyear/blog/item/1d449c36ca02b4360b55a91a.html)

至於「草泥馬」,我為發明這種諧音隱語的人擊節讚歎。它的潛台詞是說——有些話我是說不得的,你不讓我說,這個我知道,你看,我是配合的,不是嗎?當然了,我自己也覺得,說這樣的糙話是不應該的,我沒有必要為了你而將自己降到某個水平之下,即使你逼我說,我也不說,我要保持我自己的體面和尊嚴;即使你退回到某個野蠻的水平,我還是保持自己文明人的身份,這個還不行嗎?因此,我說的是「草泥馬」,不是XXX。草泥馬是什麼呢?是一種在艱難環境下艱苦奮鬥的動物,你看它來自蒼茫草原,我喜歡它,我熱愛它,這件事情太遙遠了,你管不著。還有,你老盯看著我幹嘛呀,你看我不是挺好的嘛,我天真無邪,沒有被壞人捉去,沒有被壞人控制,我也不低俗,你操那麼多心幹嘛?

我正在唱一首親愛的兒歌「我——是——一隻——草——泥——馬!」這首歌即使讓全世界聽見了,也不能算我犯法。

2009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