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世界經濟危機下新工人的命運

——不讓新勞動法再變成一張廢紙
潘毅
烏有之鄉
2008年12月9日

12月7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潘毅老師在烏有之鄉做了世界經濟危機下新工人的命運的講座。

新工人即農民工。危機爆發之前,他們就是一群沒有工會組織,沒有權益保障,沒有明確政治地位,卻屬於產業工人的一個龐大群體。那麼在經濟危機爆發並持續蔓延的今天,他們則更處於風雨飄搖的境地。同時,在這一背景下,勞動法的艱難處境和它前途未卜的命運也令人憂慮——有可能變成一張廢紙。然而農民工們暗淡的前途卻成了資本夥同主流媒體向政府施壓,向法律掙空間的借口。

潘毅老師首先一針見血地指出,今天的金融危機遠不是經濟危機的根本,而是西方社會的過度消費和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過度生產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解決問題從糾正金融領域的條條框框入手,只是一些修補的小動作,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而我們的社會卻在資本和媒體的強力控制下,所以,輿論的方向被轉移,甚至被利用。潘老師指出,今年媒體大量報道工廠倒閉,外遷,失業,甚至在危機爆發之前就開始大肆報道,但根據一些NGO組織的調查,情況並非如此之糟。那麼其用意何在?目的是什麼?

潘毅老師認為有兩點:一,把金融危機影響嚴重化,以此來規避新勞動法。她說,在新勞動法還在醞釀之中時,一大批外資和台資港資企業在香港的報紙上放言一旦新勞動法實施,他們就要倒閉。所以早在金融危機以前,這些大資本就有意在製造一些危機了。二,逼地方政府不要落實勞動合同法。在主流媒體的這樣的報道下,很多廣東省的地方政府已經公開說他們要推遲實施新勞動法或者根本不認真去落實。第一點對大資本的好處是:他們同時可以在出口退稅,稅務優惠,銀行貸款等方面得到好處。這些說白了就是大資本為了自身的好處通過主流媒體不斷地把工人失業,工廠倒閉的問題誇張化。

潘毅老師以她在北京建築工地的調查為例進行了說明。她說在北京房地產的暴利高峰期,整個地產行業絕對沒有落實勞動合同法,執行率是0,勞動力成本僅0.8%,而且存在著層層轉包的非法現象。更不要說在危機爆發的今天了。(對5家地產開發商,十多家建築公司和1193個建築工人的調查)。那麼原因在哪裡呢?使得從媒體到工廠到大地產商不斷對農民工利益進行侵害。潘毅老師認為問題出在資本——不受國家管制、不受法律約束的資本。

另一原因是沒有給予農民工明確的政治地位,即不承認他們是工人階級,是無產階級。她用「精神圈地」來說明今天農民工的變化。她說,經過近二十年的城市化,今天的農民工已是第二代第三代,他們從內心從情感認同上已經回不去農村了。況且農村不能滿足他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但國家還認為他們能回去,還能在農村完成勞動力再生產和養老。這樣一個雙重的身份必然造成資本的肆無忌憚和勞動力成本的極度低廉,也使國家放棄對農民工所擔負的責任而心安理得。

如何解決,潘毅老師認為,就應該給農民工真正的工人身份,給他們工人應有的政治地位和權益。打破勞動力和資本之間極不平衡的態勢,使工人有力量制約資本。比如組織工會,享受工人應有的福利保障,提高工資,受勞動法的保護等。同時國家對資本進行節制,協調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發展。接著她談到擴大內需,她認為,現行擴大內需的措施大部分仍是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並不能大範圍提高人們的購買力。可行有效的辦法是提高工人包括農民工的工資。才能從根本上擴大內需。使經濟走出危機,形成良性的發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