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世界製造業之都」的陣痛

周瓊
《財經》雜誌
第2期 (總第229期)
2009年1月19日

歲末年初,廣東東莞陽光明媚、暖意融融,但28歲的農民工吳海鵬無暇顧及。他步履匆匆,進入東莞市社保局長安分局,排隊申請退出個人養老保險賬戶。他希望能在回家前領到這筆約7000元的退保金。

吳海鵬來自四川廣元市農村,原是東莞偉旭鞋業公司的老員工,已在這裡工作了七年。2008年11月1日,偉旭鞋業的老闆突然「人間蒸發」,吳海鵬和他的3000多位同事隨即失業。

他告訴《財經》記者,年後他還打算回東莞找事做,但他對能否如願缺乏信心。「之前熟悉的很多鞋廠都倒閉了。」但他依然認為,跟回家種田相比,這是更好的辦法。「沒聽說種田會有什麼收入。」他說。

在他的身前身後,是長達100多米的退保隊伍。退保者都是因各種原因辭去或失去工作的外來工。

東莞地處廣州與深圳之間,是珠三角經濟最活躍的城市之一,改革開放30年來GDP年平均增幅為18%。由於毗鄰港澳且身處沿海地帶,東莞大量承接了港台和發達國家轉移而來的製造業。依托低廉的勞動力、土地,東莞從一個落後的小漁村躍升為「世界製造業之都」,亦成為中國接納外來工最多的城市之一。

據東莞市政府官方網站統計,該市本地戶籍人口為171萬,外來工高達700多萬人。民間估計,實際上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外來工可能超過1000萬人。

以外貿加工為主的東莞製造業,20多年來主要靠壓縮成本、爭相降價來爭取歐美訂單。早在2007年底,隨著人民幣升值和生產成本上升,各大小工廠開始頻現困局。

2008年下半年後,經濟危機加劇使得這些廠家訂單驟減,大批工廠倒閉、自動結業或壓縮規模,終結了「世界工廠」的蓬勃景象,亦終結了持續近四年的「民工荒」。

據《財經》記者調查,截至2009年1月上旬,東莞已有三到四成農民工提前返鄉。

企業減員「過冬」
由於企業暫時歇業或讓員工提前放假,無須向勞動部門報告,而國家尚未定義哪些情況算「農民工失業」,目前東莞勞動部門尚無法提供外來工返鄉及失業的準確數據。東莞市勞動局副局長黃慧屏告訴《財經》記者:「我們每年都會統計企業的用工需求量,從中看變化,但這個數據要春節後才能出來。」

她表示,當前農民工就業嚴峻,主要原因是外部需求放緩、企業訂單減少。按照勞動部門的測算,企業訂單每減少10%,用工量減少5%。

不過,這並非一個獲得公認的公式。據《財經》記者瞭解,在相當部分企業,訂單減少的比例恰與用工量的減少率相當。

據悉,東莞市共有企業2萬餘家,其中外資企業1.5萬家以上,又以港台企業為主。東莞市台商協會副秘書長樓達人在《東莞台商》雜誌上撰文稱,許多台商在2009年拿到的訂單不及去年的40%。

東莞台商協會秘書長趙維南告訴《財經》記者,在過去一年中,東莞台資企業中已有500多家倒閉或結業,約占台資企業總數的十分之一。「目前最現實的辦法就是收縮戰線,減員增效,保存力量」。

來自東莞香港工業總會的消息更令人悲觀。該協會主席陳鎮仁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香港在珠三角地區的約7萬家企業,目前有三成完全沒有訂單,其餘企業訂單均不同程度地減少。

據悉,自2007年底以來,先是傢俱、鞋業、玩具業、服裝業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出現困局;至2008年9月前後,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入,電子業、機械業等東莞支柱產業亦開始受到衝擊。

東莞市政府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稱,目前倒閉或歇業的大多為經營不善、負債率較高等「先天不足」的企業。但他表示,隨著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加深,電子和機械業的情況會變得糟糕。

《財經》記者瞭解到,以台達電子公司為代表的東莞電子企業自2008年11月以後已開始減薪,一線工人只能領到東莞最低月薪770元,使得部分員工辭工返鄉。

「這些行業同樣是勞動密集型的,所以今年東莞肯定會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就業壓力。」他說。

服務業凋零
「臨近過年了,走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寮步鎮牛山村村委會一位60多歲的老人說。

他告訴《財經》記者,該村共有三家規模較大的傢俱廠,另有電子、鞋業等各類廠家若干。其中一家傢俱廠於2008年3月倒閉,千餘工人頓時失業,另兩家則勉強維生。下半年以來,村裡的各類工廠均不景氣,不時有小廠倒閉或歇業的消息傳出。「村裡的房子年初還有八九成的出租率,到年底就只剩下四五成了。」

石碣鎮一位村幹部對《財經》記者說了他的估計:「去年12月初的時候走的人有30%,到今年1月大概有40%。」

深圳全順人力資源開發公司,是一家專為深圳、東莞及福建等地20餘家企業提供勞務派遣服務的公司。公司總經理張全收告訴《財經》記者,他所服務的對象均為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涉及玩具、鞋、紙品、電子等幾個行業。

「上個月倒了一家文具廠,剩下的沒有一家日子好過,都在減人手。」張全收介紹說,2008年初他曾為這些企業輸送了1.8萬名河南籍工人,現在只剩下不到4000人。他估計,春節後「能派遣出去5000人就不錯了」。

製造業萎縮已逐漸傳導至當地的服務業。無論是超市、街頭小商舖、酒店、餐廳、勞動中介、出租車、美容美發還是律師行業,業務量及收入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2008年12月13日晚6時許,記者在原本繁華的東莞世博廣場一家餐廳吃飯,可容納50餘人的餐廳僅記者一人。其後一小時,僅進來兩撥客人。服務員稱:「今年的生意是有史以來最差的。」

為共渡難關,東莞各鎮村在2008年11月後開始調低廠房租金。台商協會秘書長趙維南告訴《財經》記者,降租幅度不小,「有的還在談,談妥的一般都降20%左右」。

一位不願具名的東莞市政府官員告訴《財經》記者,2008年1月至9月,東莞的村組兩級財政有63%收不抵支,多支出金額達6億元;東莞服務業收入同比下降了20%。

對於農民工,東莞當地人向來懷著複雜的情感。由於社會管理的成本與壓力巨大,東莞市委市政府曾在去年5月提出,要以提高出租屋租金等經濟手段,「把低素質勞動力從東莞轉移出去」。此言一出,輿論嘩然。

然而,僅僅八個月後,面對農村集體經濟及服務業的蕭條景象,部分當地人不禁懷念起外來工的種種好處。

外來工的未來
若不是經濟轉折,大部分珠三角農民工的生活正在向好。

中山大學教授劉林平課題組2008年7月對2400餘位外來工的抽樣調查顯示,當時珠三角外來工的平均月薪為1600元,平均每週可休息0.8天,五成人有工傷保險。而2006年該課題組對4000名農民工的調查顯示,三年前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僅為1100元,享受國家規定的養老、醫療及工傷保險人數不足10%。

然而危機來襲,很多農民工的生活與夢想,或許都會就此拐彎。

1月8日上午,來自江西的外來工黃智平坐在東莞市勞動局隔壁的一個法律事務所內,心中五味雜陳。他剛剛讀完東莞東城區法院下發的民事判決書,得知其向原所在企業索賠加班工資的請求,僅獲得「一丁點」支持。

黃智平曾是東莞一家花卉園藝公司的電工。工作三年來,每天工作九個小時,無雙休日,未獲得哪怕一天的帶薪休假,期間還受過工傷。2008年6月,黃讀了幾篇有關新《勞動合同法》的文章後,決定向公司索賠加班工資以及此期間的工傷賠償,同時辭去了工作。「當時以為找工作很容易,如果贏了官司也有一筆錢,相當於沒辭工」。

然而,大半年下來,找工作越來越難。維權方面,先是勞動仲裁不予支持,黃花2000元請了律師向東城區法院起訴。1月8日上午,他收到判決書,「法院只認可2008年以後的幾個雙休日的賠償,要求企業補我加班工資2300元——這還不夠我花的律師費和工傷鑒定費呢。」

來自湖南婁底的李源新曾是當地的一個包工頭,近兩年來,因屢被開發商拖欠施工費,他在五個月前遣散工友,到東莞謀生。

一開始,他要求的起薪點在3000元至5000元。至2008年12月17日,記者在東莞莞太大道上的一家職介所門前遇到他時,他已將標準降至2000元左右。儘管如此,他仍徘徊在求職路上。

採訪中,記者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個案,有的工資減少了,仍留守在崗位上;有的因不滿意薪水驟降,毅然辭工準備回家;有的失業了,仍在四處找工作……

綜合採訪得來的信息,提前返鄉的外來工存在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因企業倒閉而返鄉。當地人估計這樣的企業在5000家左右。其中有些是老闆看空後市,主動結業;有些則是先天不足,被市場擊垮。此外,也出現一些企業主為逃避債務惡意結業的情況。

第二種情況是被企業以裁員、提前放假等方式遣散。「裁員是最笨的一種方式。」東莞明冠律師事務所律師孫智全告訴《財經》記者,由於對被裁員工補償費用高昂,東莞企業更常採用的辦法是提前放假、不再續簽合同或將工資大幅降低,迫使工人自動辭職。

第三種情況是工人因工資及福利待遇走低,兼因年關將至,自動辭職回家。2008年下半年以來,東莞市半數以上的外來工罕見地享受到了雙休及一天八小時的工作制,代價是只能領取當地每月770元的最低工資。

上述東莞市政府官員告訴《財經》記者,目前東莞擔心的不是農民工的提前返鄉,「而是春節後當這些返鄉者回來時,怎麼辦?」

「2009年對東莞來說會非常難熬。」這位官員說,「就業壓力必然帶來治安壓力。」

東莞市勞動局副局長黃慧屏則更有遠憂。她說,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下,「即使外部需求回暖,企業所能提供的崗位數也再不可能回到從前的水平了」。

可以想見,當珠三角的產業升級真正大規模啟動時,「結構性失業」將成為另一番景象。

未來之路將如何延伸?通過學習進行自我提升,以填補中國產業轉型過程中對技術工及管理者的缺口,或許是辦法之一。但無論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民工就業難必將成為長期難題,未來的就業競爭將更為激烈;面對經濟轉型,東莞的陣痛亦將持續更長的時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