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毛時代」:兩極分化的集體記憶

——以新華網發展論壇深水區的相關話題為中心的研究
方可成

^^^^
方可成 ,北京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辦有《绝版青春》博客站 (www.fangkc.cn)。
今天是清明節,許多人祭奠逝去的親友,另一些人則利用節日寄托對公眾人物的哀思。來自人民網的消息說,今天,到毛主席紀念堂憑弔的人排起了長隊,蜿蜒數百米。截止到中午12點,已經有4萬多名群眾來到毛主席紀念堂參觀。

懷念毛主席,是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存在的現象。今天出現在毛主席紀念堂前的長隊,讓我想起自己上學期末撰寫的一篇論文,主題是網民對毛澤東時代的集體記憶。年初的時候老師聯繫了幾家學術期刊,都嫌題材「敏感」不敢發表。既然如此,我就摘編發在自己的博客上吧。

一、緒論

1、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改革開放30週年的紀念浪潮剛剛過去,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被官方高度評價,「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被定調為下一步發展的主題。自 1978年開始,中國與「毛時代」訣別已經超過30年——這意味著,如今30歲以下的年輕人,對毛澤東時代都不再有直觀的體驗。然而,在官方話語不斷強調延續「鄧時代」路線的同時,中國民間卻出現很多懷念「毛時代」的聲音。在30歲以下人群占68.6%的互聯網上,這種聲音也並不鮮見——甚至可以說,比較常見。以新華網發展論壇為例,幾乎每天都有關於「毛時代」的探討和爭論發生。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引用該論壇一位網民在帖子中的話來說:「『回憶』(毛澤東時代)者中,大多數人並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哪來什麼『回憶』?為什麼要來一番所謂的『回憶』?」

那麼,在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0年的今天,對於網民來說,他們心目中的「毛時代」是怎樣的?是苦難的地獄,是美好的天堂,還是其他?他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記憶?網絡這種媒體在其中起了怎樣的作用?研究這些問題,不僅能夠瞭解當今網民對「毛時代」的觀點,也能通過對於歷史的集體記憶,反觀他們對當下中國現實的看法。

2、研究的對象和範圍
本文所稱的「毛時代」,全稱為毛澤東時代,具體是指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到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共30年的時間。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毛澤東本人於1976年9月9日去世,但從1976年到1978年,中國仍然籠罩在毛澤東的影響下,可以被納入「毛時代」的範圍。

另外,「毛時代」和以下概念可以視為等同:計劃經濟時代,新中國的前30年。

本文的研究選取「新華網 - 發展論壇」的「深水區」為研究樣本來源。該論壇隸屬新華網,創建於2001年2月28日,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性、最有深度和影響力的論壇之一。「深水區」是其中一個以進行深入討論為主要目標的子論壇,要求主帖達到500字以上才可發表,並有版主值班「刪水」,因此能夠較為集中、深入地反映該論壇網民的觀點。

從2008年10月2日至11月27日的8周之內,我們對新華網每週最熱門(即回帖量最多)的5個帖子進行了監測。在這40個帖子中,與對「毛時代」的回憶與評價直接相關的有5個,占12.5%,這也反映出該話題是新華網發展論壇的一大討論熱點。

時間

主題

回帖數

第一周

毛澤東時代與改革開放年代沒有可比性

171

第四周

全國最高毛主席塑像竣工高20米方圓5公里可見

158

第五周

我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認識也是不斷反思的結果

617

第六周

為什麼總有人懷念計劃經濟?

455

第七周

為什麼許多百姓真誠地懷念過去?

451


本文就將以這5個主題帖為研究對象,在剔除水帖和無關帖之後,研究這些帖子所反映出的網民對「毛時代」的集體記憶,以及產生這種記憶的原因。

當然,僅以一個論壇為樣本來源的研究是非常局限的。因此,本文的研究結果僅能反映新華網發展論壇的情況,不足以概括網民全貌,但可作為一個重要參考。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僅以展示人們對這段歷史的集體記憶,並分析背後的原因為目標,並不試圖探究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這方面的事情還是交給歷史學研究者去做吧!)

3、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對選取出來的帖子樣本進行文本分析。其中,既會用到量化的分析方法,又會用到質化的分析方法。

二、兩極分化的「毛時代」記憶

在新華網發展論壇的網民眼中,已經過去30餘年的「毛時代」究竟是什麼樣子?

為了獲取總體的情況,本研究對樣本的5個主題共1857個帖子進行了編碼,在剔除與「毛時代」無關的討論以及重複的帖子、灌水的帖子後,將發帖者在帖子中對「毛時代」的態度分為「正面評價」、「負面評價」和「中性評價」三種,結果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在新華網發展論壇深水區,網民對「毛時代」的看法以正面為主,佔據了近七成的比例,此結果與研究者樂媛對人民網強國論壇的分析相近,這也說明新華網發展論壇和人民網強國論壇在政治傾向上有很大的接近之處。(樂媛在題為《網絡BBS論壇政治討論中的左右意識形態與派別劃分——基於「強國論壇」與「貓眼看人」的對比研究》的研究中,對「強國論壇」的帖子進行了抽樣分析,結果顯示:75%的帖子呈現出「左派」的傾向,9.5%的帖子傾向「右派」,8.5%帖子的是中間派,7%的帖子無涉政治傾向。如果我們簡單地將「 左派」與正面評價「毛時代」劃等號的話,這組數字和本研究得到的數字是比較接近的。樂媛的此研究發表於2008年新媒體傳播學年會。)

具體到這近千個帖子的文本當中,可以鮮明地感受到「極化」的現象。支持和反對「毛時代」的兩派網民似乎自動形成了兩個對立的陣營,他們對「毛時代」的記憶相距甚遠,甚至常常處在兩個極端。

例如,有網民在回帖中這樣形容「毛時代」:

我們曾經擁有過那樣一個時代:
那是一個窮苦人剛剛翻身,經濟基礎還十分落後,百廢待興的時代;
那是一個人民生活還不富裕,但大家充滿理想,樂於進取,甘於奉獻,人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的時代;
那是一個不愁工作和沒有下崗失業的年代;
那是一個每個窮苦的人都可以挺起脊樑的時代;
那是一個不容許列強欺辱,不媚富國,對強盜敢於說不,對弱國不歧視 ,真誠團結和幫助的時代;
那是一個人人可以監督,人人都敢於監督,人人都能夠監督,見到貪官壞人,人人喊打的時代;
那是一個黃賭毒沒有市場,小人沒有市場,自私自利的人沒有市場,踏實肯幹的人受尊重的時代;
那是一個不怕做好事沾上是非讓人倒霉的時代;
那是一個吃什麼用什麼都讓人放心的時代;
那是一個不用經常吃吃喝喝請客送禮才能辦事的時代;
那是一個沒有防盜窗、防盜門、防盜鎖、防盜網的時代;
我們老百姓真心懷念毛主席。

但在另一些人眼中,這個時代卻呈現出完全相反的形象。本研究在近千個帖子的文本基礎上,對新華網發展論壇網民眼中的「毛時代」進行了梳理,歸類如下。

1、貧窮飢餓的時代,富裕無憂的時代
在一些網民的記憶中,毛澤東時代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後,人民生活貧困,常常掙扎在溫飽線上,發生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大饑荒即是明證。有網民在帖子中說:「中國是饑荒之國,中國的災荒、饑荒發生之頻繁、為害之大為世界之最……然而,沒有哪次饑荒像1959-1961年這次波及範圍廣、死人多。據統計,這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數很可能超過三千萬,相當於二戰中國死亡人數!」另一位網民說得更嚴重,他認為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中國餓死了6000萬人——兩個數字足足相差了一倍,這也反映了個人記憶的隨意性和不精確性。

即便拋開「自然災害」的特殊時期不說,「毛時代」的老百姓在平常日子裡的生活在一些網民看來也並不好過。有人認為那時「天寒地凍,沒有書讀,也沒有褲子鞋子穿」,有人認為百姓「窮的叮噹響,連一盒洋火(火柴)都買不起,家家都用磚頭大小的打火石,利用摩擦發熱的原理在被窩裡取火做飯」,還有人諷刺說那時是「極佳的減肥環境,到了60年代,很多老人都提前燈枯油盡了,全國就只有一個『紅光滿面,神采奕奕,身體非常非常健康』的老人了。」

然而有意思的是,這樣一段「貧窮飢餓」、「不堪回首」的日子,放到另一部分網民眼裡,就陡然翻身成了「富裕無憂」、「令人留戀」的時代。

「工作穩定,不愁住房,不愁上不起學,不擔憂看不起病」,這是證明「毛時代」並不貧窮的主要理由。儘管那時人們的收入很低,低到只有幾元、幾十元,但 「讀書、看病要很少的錢,理發等不要錢,糧食菜有公家分給的,種子農藥化肥是公家的事,種田是不用掏錢的。」有網民認為,比起現在「連進廁所都要拿錢 」,30多年前人們的生活實在算不上「貧窮」,甚至比現在都寬裕。更極端的說法是「應該說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比皇帝好!」

正因為「毛時代」的很多東西都是「公家」分配的,因此有網民提出:對那時人們的收入應該有更「公允」的評判:除工作收入外,還應加上國家政策給予的補貼,並加上「在我國實際沒有計算,而在國外計算」的消費支出,「這樣才是毛時代的真實收入」。該網民認為,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計算,那麼「毛時代」的中國人可以算得上「富裕」了。

為了證明這一點,有網民甚至算過一筆帳:「那時的羊肉0.4角一斤,我家的收入是56.5,能買140斤多點。現在羊肉15元一斤,我的工資是是1500,正好買100斤羊肉。」

還有的網民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了貧富的對比,他問道:那時工人有就業、養老、教育、醫療等保障,這些值多少錢?百姓安居樂業,值多少錢?自然生態和環境未遭破壞,值多少錢?人的健康,值多少錢?社會和諧,值多少錢?官民平等,值多少錢?在他看來,這些東西「其實就是財富!」

對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發生的饑荒,也有不少網民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說法是「民國時期的饑荒可謂家常便飯,無日無之」,所以新中國的饑荒已經算是非常非常少了。另一種說法是,「『三年非正常死亡人數很可能超過三千萬』的說法出自當年法國出版的一本反共書籍,早就沒人相信了。」有網民還以自己的經歷作為證明:「老夫60年正在上高中,而且是在受災嚴重的地區讀書。我能給年輕人講的是,沒親眼見過,甚至沒有聽說過餓死人。文革時見到過一張大字報,『XX地區餓死一萬多人』,引起震驚。為此,我還去這個地區調查過,結論是:聽說有人餓死,但沒親眼見過。」還有網民引用名人的話為佐證:「蒙哥馬利訪問結束後,斷言,中國並沒有如西方所說的那樣有餓死人的現象,恰恰相反,他所看到的都是朝氣蓬勃的景象。」

一端是貧窮、餓殍遍野,一端是富裕、安定無憂,這是「毛時代」在新華網發展論壇網民記憶中「兩極分化」的表現之一。

2、停滯的時代,發展的時代
「毛澤東不懂經濟」,這是不少網民的觀點。在他們的記憶中,這位開國領袖軍事才能過人,但建國後的經濟建設很糟糕,使中國的發展陷入停滯。

因此,有網民感歎道:「假如沒有『大躍進』的波折,假設不搞十年『文革』,安心發展經濟,假如毛時代的經濟政策更符合規律一些,中國的經濟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景色。」另一位網民則舉出了更為具體的數字:「由於『文革』的破壞,僅1974年到1976年,全國就損失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鋼產量2800 萬噸,財政收入400億元,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但另一些網民則認為,「毛時代」的中國非但沒有停滯不前,反而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其中尤以重工業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最為成功。有網民在帖子中說:「 經過毛澤東時代的短短三十年,中國實現了從農業國到偉大工業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到毛澤東去世前夕,幾乎所有西方有的中國都有了。天上有噴氣式飛機,地下有汽車、火車和輪船,衛星、導彈、原子彈樣樣俱全……中國有自己的製造業,幾乎什麼都能夠製造。而中國的工業化基礎正是毛澤東為中國人民奠定的。」

「白手起家」是網民認為毛澤東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發展本來就是正反饋,越來越快,過去50年代造鐵路要車沒車,要油沒油,要鋼沒鋼,全是白手起家,與現在造鐵路完全是兩個概念! 」

一端是經濟遭受重創,發展陷入停滯,一端是建設成就巨大,科學技術發達,這是「毛時代」在新華網發展論壇網民記憶中「兩極分化」的表現之二。

3、特權橫行的時代,公平誠信的時代
在論證「毛時代」的「富裕」時,有網民提到「上大學免費」,但立馬有跟帖者說:那時能上大學的只是「極少數極少數,精英之中的精英」。無獨有偶,另一位網民也略帶諷刺地說:「如果我有親戚是領導,我一定希望回到那個時代」。

在這些網民的記憶中,「毛時代」是一段缺乏公平競爭體系,各種特權橫行的日子——「我有能力,卻不能致富。」甚至有網民認為:「計劃經濟就是有計劃的養一批懶漢,就是百姓失去經濟自由的經濟,就是有權者計劃無權者的經濟。」至於所謂「腐敗少」,也只是「假象」,「不讓你知道罷了」。

他們認為,當時的社會保障體系也並不公平,只保護少數人:「那時病了國家只管國營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城市居民、沒工作者、集體企業的職工看病得自己花錢。單位分房子比找對象難!」

不過,另一部分網民的記憶正好相反。他們認為,唯有「毛時代」的計劃經濟,才是社會公平、公正的保證。那時,「局長的工資不如八級工人的工資高」,「不管生活有多苦,但是心裡平衡啊」。

與「公平」相近的一個評價是「誠信」。在很多網民的描述中,「毛時代」的老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人都有良心」。那時的社會,「沒有假冒偽劣,沒有坑蒙拐騙,沒有五黃五毒,人們互相幫助」,「牛奶中、雞蛋中、魚蝦中,就不含三聚氰胺。」

對於那個年代,有網民用煽情的筆調寫道:「我渴望著藍藍天上飄著白雲,我渴望著潺潺流水入口甘甜,我渴望著大地泥土特有氣息,我渴望著人民是那麼地質樸。」

一端是缺乏公平,特權橫行,一端是社會公正,人人誠信,這是「毛時代」在新華網發展論壇網民記憶中「兩極分化」的表現之三。

4、踐踏人性的時代,理想和激情的時代
對於「毛時代」的一個重要舉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網民們也持有不同的看法。

反對者認為,那個年代的知青是這場「史無前例」的運動的「陪葬品」,而這場運動則是「被個人意志所支配、被錯誤決策所轉移、被違背人性所踐踏的悲劇 」。有網民還引用了一段對於知青返城的生動描述:「一千多名男女知青黑壓壓地跪了一大片,用嘶啞的、鳴咽的聲音,有節奏地喊著:『我們要回家!』『我們要回家!』……這慘烈的千年一跪,就是所有逃生者的基督!」

不過,同樣是對於知青上山下鄉的認識,另一些網民卻表達了截然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那是一段理想主義的、激情燃燒的歲月。

一位曾經下放北大荒的網民發帖說:「其實,歷史雖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麼美好,卻也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麼糟糕。前不久,我的一位『荒友』還在信中詠歎:『北大荒歲月的甜酸苦辣永烙在心,這種深度是未到過北大荒的人永遠無法體驗到的。』——不誇張!……那曾經的既往,究是理想的輝煌,還是狂熱的衝動,是苦難的歲月,還是風流的人生,或許對我們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共和國基石出現巨大裂縫、祖國這艘巨輪將要沉沒時,我們——一群歷史上的『特殊部落 』,曾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彌合過這巨大的縫隙,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背纖著共和國的巨輪緩緩前行,這就夠了。」另一位網民還引用了一段70年代流行歌曲《一生交給黨安排》來表達看法:「毛主席教導記心懷,一生交給黨安排。笑灑滿腔青春血,喜迎全球幸福來!」

事實上,在一些網民看來,不僅僅是知青上山下鄉,而是整個「毛時代」都沉浸在理想主義的激情之中。「人人有奔頭,有理想——共產主義,再苦再累心裡是甜的!」「共產黨帶領人民是怎樣戰天斗地的激情歲月。每一個中國人都永遠不能忘記!也不能忘記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曾經的光榮和自豪!」

對於這種表述,有網民提出質疑:「毛時代」大家吃大鍋飯,幹好干壞一個樣,怎麼可能熱火朝天?但馬上有人回復說:「毛澤東時代幹好干壞一樣嗎?在工廠,你干壞了零件,廣大工人是要批評你的……在工廠,有八級工資制。在農村,也是五分至十分。人人爭先進、爭光榮,那有爭落後的?」

一端是決策錯誤,踐踏人性,一端是理想高照,激情燃燒,這是「毛時代」在新華網發展論壇網民記憶中「兩極分化」的表現之四。

5、愚弄民眾的時代,以民為本的時代
60年前的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大聲呼喊「人民萬歲」。但有網民認為,他在治國中的所作所為和這句口號並不相符。有人甚至比喻道:「那個年代,百姓是猴,天天被人耍著玩。」

也有網民從計劃經濟的特質分析了箇中原因:「計劃經濟的實施需要絕對的權力壟斷,需要民眾的絕對服從,否則根本無法實施。民眾的絕對服從決定了社會整體的需求慾望被壓抑,也決定了社會整體創新力的缺失。計劃經濟下的民眾就如同被圈養的動物一樣,他們被豐衣足食的承諾蒙騙著,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遠遠落後於人類先進文明的進度了。」

不過,有很多網民仍然相信,毛澤東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領袖」,他站在廣大人民一邊,為人民服務,與人民同甘共苦。

在這些網民的記憶中,那時的共產黨幹部也深受毛澤東的影響,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的幹部更要先人後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富而富,帶領群眾在生產一線,髒活累活搶著幹,並始終和老百姓建立血肉親密聯繫」,「為了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一端是愚弄、蒙蔽民眾,一端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毛時代」在新華網發展論壇網民記憶中「兩極分化」的表現之五。


三、被多方建構的「毛時代」記憶

為什麼新華網發展論壇的網民對於同一個時代的記憶會有如此大的差別?是什麼造就了這樣兩極分化的集體記憶?從樣本近千個帖子的文本中,我們可以找到幾種建構記憶的力量。

1、自身的經歷
儘管如上文所述,中國網民中近七成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但活躍在新華網發展論壇的網民有不少中、老年人。對於他們來說,對於「毛時代」的記憶當然會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自身的經歷。

例如,有發帖者說:「老夫是從舊社會掙扎過來的。解放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即使在六零年,國家最困難時期,我感覺也比解放前好上了天!對於那些總愛用『餓肚子』來歪曲那個年代的人,我只能表示鄙視!另外,如果講『速度』與『變化』的話……五十年代變化最大,速度最快。」

顯然,因為有了解放前的對比,這位網民對「毛時代」的記憶和年輕人相比會有很大的不同。

在討論知青問題時,不少當年的知青紛紛自報家門,回憶當年的經歷。一位網民寫道:「本人69屆初中畢業生(69、70二屆同時分配),1970年10 月26日到浙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每年的10月26日我們都要舉行大、小聚會搞紀念活動,高唱當年的歌曲。」另一位網民則說:「我也是66年4月以知識青年名義上山的,至今成了老頭還沒脫去知青帽子。認真說我一點也沒有悔意,在青山上儘管吃夠了與年齡不適應的勞累,有老師傅的關懷照顧,累苦心中還是甜的感受多。可能當時的師傅們多已作古,但他們的滿懷風霜的音容笑貌還時時浮在眼前。懷念他們,為社會竭盡能力奉獻的塵封前輩。 」還有網民回憶道:「我胸戴大紅花,坐著大卡車,背著背包、行李,心中感到無比的自豪,同時感到自己很勇敢,很驕傲……上山下鄉,我不後悔,至少我們通過鍛煉後不再嬌柔做作,不再嬌氣十足,有一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有一種頑強拚搏的精神,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感到毛主席的號召是有益的……」

這裡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該主題中,凡是以當年的知青身份自報家門的網民,基本都對那段歲月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他們的意見之所以會「一邊倒」,也許是人的懷舊心理使然——就像學生在上學時,對學校總是有各種各樣的不滿,畢業多年後,卻都只剩下了美好的回憶。

無論如何,這種現象表明:個人的親身經歷是集體記憶的一個重要建構因素。

2、他人、媒體告知
對於沒有經歷過「毛時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很多記憶來自於他人的告知。這既包括親人、朋友的口耳相傳,也包括書本、報刊等媒體的介紹。

一位網民發帖稱,「我們一家三十幾口四代人都懷戀毛主席。」他介紹說,自己的父輩是歷經槍林彈雨的「老革命」,而如今,家裡有13人下崗。正是從父輩及同輩口中聽到的今昔對比,讓這位網民對「毛時代」產生了非常正面的記憶。

當然,也有網民從長輩處得到了相反的評價,有網民就發帖說:「奶奶爺爺都說這麼一句話,以前有什麼好的?」

另外,對大眾媒體的引用也是較為常見的情況。以主題帖「為什麼總有人懷念計劃經濟?」為例,在回帖中直接點明引自傳統媒體的發言就有3條。未直接指明引用情況,但實際上信息來自媒體的帖子則更多。

3、時代的建構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記憶建構。所謂「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現在的社會情況能夠深刻影響人們對過去的歷史進行選擇性的感知,集體記憶在本質上是立足現在而對過去的一種重構。

具體到「毛時代」,許多網民對它的集體記憶實際上都建立在對「鄧時代」及「後鄧時代」的認識上。對改革開放的現狀感到不滿的,自然容易將「毛時代」美化;相反,認同改革開放,認可當下取得的成績的,則容易對「毛時代」產生負面的印象。

前一種情況主要集中於認為當下中國缺乏公平,貧富差距極大,社會風氣敗壞。幾個很明顯的例證是:由於目前百姓普遍存在看病難、上學貴,因此,網民在對 「毛時代」的回憶中有相當大的比例都提到了那時的「公費醫療」、「上學免費」;由於目前官員貪污腐敗的現象較為猖獗,因此網民普遍強調「毛時代」官員如何廉潔:「沒機會吃喝嫖賭,不能包二奶」;由於食品安全問題在過去一段時期裡屢屢發生,令百姓心有餘悸,因此網民在回憶「毛時代」時往往喜歡略帶戲謔地加上 「當年的牛奶裡面沒有三聚氰胺」之類的表述。

同樣,由於目前失業情況較為嚴重,國企下崗職工生活窘迫,因此有網民提出「強烈要求黨中央給他們一個公平,就像對待當年知青一樣」——國企職工和知識青年本是根本無法比較的兩類人,但仍然被網民放到了一起,並且成為懷念知青上山下鄉的一條理由,可見「現在」對「過去」的重構力量之強。

在「今昔對比」的話題上,網民有很多「精闢」表述,例如:以前是「為人民服務」,現在是「為人民幣服務」。又如:「計劃是為窮人計劃,市場是為富人牟利。」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網民熱衷於討論歷史的話題,尤其是「毛時代」的歷史話題。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爆發的金融風暴也成為影響網民記憶建構的一個因素,不少網民認為,這場席捲全球的危機暴露了「鄧時代」所追隨的市場經濟的弊病,從反面展現了「毛時代」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從這一事例,足見網民的集體記憶也是「緊跟時代步伐」,在很大程度上由時代建構的。

五、結論

通過對新華網發展論壇深水區8周之內涉及「毛時代」評價的近千個帖子的量化和質化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

在該論壇上,網民對「毛時代」的集體記憶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具體表現為:一部分網民認為那是貧窮飢餓、發展停滯、特權橫行、踐踏人性、愚弄民眾的時代,但另一部分網民則認為,那是富裕無憂、建設成就巨大、公平誠信、激情燃燒、以民為本的時代。總體來看,該論壇上持有後一種意見的網民居多。

之所以會出現此種集體記憶,既與網民的自身經歷有關,也與網民從他人和大眾媒體瞭解的情況有關,但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與當下中國的現實有關。在很大程度上,網民的集體記憶是現實建構的結果。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本人於一九七七七月年中旬歷經三次偷渡逃到香港,為什麼,因為大陸在毛澤東的統治下,你甘願做牛做馬也沒有犁可以拖,沒有車可以啦呀。後來的大飢荒證明我們有先見之明,很幸運,否則恐怕早已是餓莩中之一,還能見證中國人那三十年苦難史嘛。由衷之言,請莫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