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Ross
《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經濟 》網 (http://citifc.blogspot.com/)
2008年9月17日
投資與經濟增長趨勢的長期數據
這篇文章處理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長期歷史趨勢。這看上去是相對深奧的話題,而實際上這有決定性和戰略性的經濟結果,特別是對於理解亞洲核心經濟體相對於歐洲和美國的高增長率,以及它們是怎麼保持這麼長時間的高增長率。在處理這些問題以及其應用之前,先將實際的數據列出來。
圖1顯示了主要國家在數據可得時期內固定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GDP比例的趨勢。
考慮歷史上新的固定投資比例高峰出現的時間順序和國家:
- 從工業革命前的一段時間開始——17世紀,在英國和威爾士GDP中用來進行固定投資的部分為5-7個百分點[2]。在19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比例緩慢的增長,最高峰時超過百分之十。
這種水平的投資足以支持任何國家的第一次工業化,在當時每年大約2%的增長率。用現在國際上的標準看這樣的增長是十分緩慢的,但是對當時來說卻是空前的。在這樣的增長率下,經濟需要35年才能翻倍,需要70年才能翻兩番。
-再看19世紀後半葉,在19世紀最後十年裡美國GDP中用於固定投資的比率提高到18-20個百分點,明顯超過了當時的英國。
在 19世紀後半葉,美國固定投資比例急劇下降,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在此期間發生了內戰時期的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固定投資比例又恢復到18-20個百分點。這使得美國經濟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以這樣的速度,經濟需要20年才能翻番,需要40年才能翻兩番。正是由於這樣的投資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在二戰後的時期,德國的固定投資比例達到25個百分點,在1964年達到26.6%的高峰。1951-1964年的這段時期,德國創造了經濟奇跡,每年增長6.8%。以這樣的增長速度,經濟每11年翻番,每22年翻兩番。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固定投資比例占GDP的30%。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最高峰35%,之後就大幅下降了。這段時期日本經濟保持每年8.6%的增長。以這樣的增長速度,經濟每8.5年翻番,每17年翻兩番。
- 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韓國的固定投資比例也達到了相同的30%。20世紀80年代上升到35%以上。其它東亞四小虎經濟體——新加坡,香港和台灣都是同樣的趨勢。韓國的經濟證實了由日本每年8.3%增長所揭示的固定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以這樣的速度,經濟每9年翻番,每18年翻兩番。
亞洲經濟的增長速度顯示出曾經不可能的事情,現在變得可能了。現在只需要一代人的時間,就可能讓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達到『第一世界』的水平。
-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就保持著35%的固定投資比例,而且在21世紀,這一比例達到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40%的水平。這使得中國經濟保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平均9.8%的增長率。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快速增長。根據這樣的速度,經濟每7.5年翻番,每15年翻兩番。
- 為了完成年代順序的圖景,現在兩個正在經歷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印度和越南的固定投資比例也被列出。印度的固定投資比例還沒達到中國的水平,但也達到了 2007年的34%的高水平。在此基礎上,最近5年裡印度經濟的平均年增長率為8.8%。在這樣的速度下,印度經濟這需要略多於8年就能翻番,需要17年就能翻兩番。
-在越南,固定投資比例從1990年的13%增長到1995年的25%到2007年的37%。經濟增長也在加速,增長到2007年前5年平均7.9%每年的速度。
考慮到這些趨勢,高投資成了經濟快速增長必須得條件。還沒有哪個重要的國家在沒有達到如此之高的投資比例時就達到長期的高的經濟增長速度。[3]但這不是充分條件:高投資對應著高的產出,高的產出要求國際市場的消化,特別是這麼高的投資比例。
沒有哪個國家的市場,即使是美國或中國,能夠大到可以保持所有的生產有效。就像很多人強調的那樣,高的增長率必然伴隨著出口導向型經濟。[4]正是出口導向型和高的投資比例造就了韓國,中國,印度和越南的快速經濟增長。
不同投資水平的影響
這些趨勢將會到來一些明顯的結果(必須強調的是這些數據只處理中長期的趨勢,並不解釋短期的波動)。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這為理解為什麼現在亞洲高速的經濟增長,以及為什麼它們可以比美國和歐洲國家增長的快那麼多。
-中國經濟將表現的比印度更好,而且兩者的差距將隨時間變得越來越大,而不是像有的人所說的兩者的差距將變小。
-並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證明經常被提及的中國的過度儲蓄與過度投資。中國應該保持這樣的儲蓄與投資水平而不是減小它們。
-現在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政策,過度強調微觀上的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忽視了最重要的經濟問題,這必將導致它們的不成功,這也將進一步加深亞洲核心經濟增長比美國和歐洲快的趨勢。這也為近期的信用危機提供了背景。
更具體的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這些趨勢發生在現在一些國家(主要是亞洲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的廣闊的背景下。後者體現了越來越多的GDP用於固定投資的趨勢。這些趨勢為現在亞洲經濟明顯地比美國和歐洲經濟增長的快,並將繼續保持這樣的態勢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亞洲經濟投資比例不是異常的高,而僅僅是最新的歷史趨勢。
從長期來看,是美國和歐洲的儲蓄和投資比例過低,而不是亞洲的儲蓄和投資比例過高。
第二,給定這些歷史的趨勢,在現在宏觀經濟趨勢的基礎上,中國經濟將比印度經濟增長的更快,而且中國經濟將領先後者。
這並不意味印度不是異常重要的市場。印度經濟如果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日本。[6] 印度每年8-9%的增長速度,是世界主要經濟國中增長第二快的國家,僅次於中國。然而,中國經濟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的話現在是印度的2.5倍,並且,保持每年比印度經濟增長快一到兩個百分點。這些都意味著印度和中國經濟的差距在不斷擴大而不是縮小。也沒有歷史數據證明印度經濟的增長比中國快,比如至關重要的人口數據。歷史數據表明固定投資比例是至關重要的。事實是,中國的固定投資比例持續高於印度,中國43%對比印度的34%。這表明,除非印度在這方面趕上中國,否則中國將比印度經濟增長的快。
第三,也沒有歷史數據表明中國面臨過度儲蓄和過度投資,因此需要降低總的儲蓄水平並提高消費水平(註:儲蓄包括個人的,公共的和企業的)。有這種看法的人包括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伍爾夫。[5]
中國的投資和儲蓄水平明顯的高於美國和英國。然而歷史數據表明中國只是固定投資比例長期上升的最新階段。長期上升的趨勢使得在未來很可能有別的國家,或者中國,將會有更高的固定投資比例,並帶來更高的經濟增長速度。
當然,短期的震盪和調整是需要的,但是沒有歷史數據表明中國的儲蓄和投資比例已經相當高了,它只不過是長期國際趨勢的最新階段而已。降低中國的投資和儲蓄比例,不僅會導致中國經濟的下滑。由於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所以也會引起世界經濟的下滑。應此,中國應該保持現在的高儲蓄和投資比例,而不是減少它。
第四,也沒有證據表明企業家精神對於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或者說,企業家精神和管理的效率是隨機分佈的,應此不能用來解釋不同的經濟增長率。只有企業家精神而沒有高的固定投資比例是不能產生高的GDP增長率的。
第五,現在美國和英國的政策過於強調微觀經濟的有效性,這只強調了國際競爭力中相對與固定投資比例不足而言較小的問題。高速增長的亞洲經濟的政策重點就比美國和英國明顯更有效。
換句話說,長期趨勢的政府政策的應用為,在微觀資源配置有效性和高的儲蓄和投資比例的平衡之間,考慮經濟增長速度,高的儲蓄和投資比例比微觀資源配置有效性更為重要。
有一些合理的懷疑,韓國和中國的微觀投資的分配的有效性,鑒於使用資助貸款,跨所有制形式的在不同的工業部門,提高資本/產出比率等,比美國或英國差。但是這些地方的經濟增長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比美國和英國快。
從數量上說,美國和英國微觀上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彌補了一部分低儲蓄和投資比例,但是還沒有證據證實。亞洲高的儲蓄和投資比例佔優於微觀的有效性。亞洲快速增長的經濟體的投資數量優勢超過了美國和英國的微觀經濟的質量優勢。
理想狀況下,應該同時追求微觀經濟的有效性和高的投資儲蓄比例。但是有證據表明這兩者是有矛盾的。比如美國和英國的政策的實施伴隨著儲蓄比例大幅度的降低,這損害了它們的國際競爭力,並導致了現在的急劇的金融危機。現在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政策很可能會不成功,這些國家忍受由於競爭力缺失帶來的長時期的金融抑制。現在的信用危機就是美國和英國損失國際競爭力的證明。
結論:
以下清晰的結論可以由這些數據推導出:
本地固定資本投資總額佔整個經濟的比例有長期清晰的增長趨勢。這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
歷史上有五個核心的固定投資比例上升的階段:英國在18世紀達到的支撐工業革命的5-7個百分點的投資比例;19世紀後半葉,以美國為主的一些國家的 18-20%的固定投資比例,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領導;二戰後德國25%的固定投資比例,伴隨著德國的經濟奇跡;20世界60年代開始,日本以及東亞四小龍的高於30%的固定投資比例,使得他們的經濟每年增長8%;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超過35%的固定投資比例,造就了每年接近10%的經濟增長速度。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裡,在不同的投資比例的基礎上,一些核心的亞洲經濟體將繼續保持比美國和歐洲高的經濟增長速度。
中國將繼續增長並領先於印度,即使印度經濟將快速增長。
沒有證據表明中國過度投資和儲蓄,中國應該保持而不是減少現在的投資儲蓄比例。
現在美國和英國的經濟政策強調不重要的問題,應此將不太可能成功。
這篇文章最初名為:「為什麼從歷史的角度看亞洲比美國和歐洲經濟增長快」發佈在博客:Key Trends in Globalisation
* * *
參考文獻
[1]英格蘭1688年的數據來自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經合組織,巴黎2006 P395.英國1688到1947年的數據是從一百年經濟數據 中計算出來的,經濟學家,倫敦1989p74. 1948年起的數據是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數據(2008年八月)中計算得到的。本文對數據進行了小的調整以使得早期的數據能和IMF的數據連接上,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並沒有對趨勢有大的影響。經濟學家百年經濟數據 中用到的早年的固定投資數據是基於C H Feinstein 和 Pollard在英國1750-1820資本形成 中的計算,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1988。有些評論指出Feinstein 和 Pollard的數據有些偏高。比如NFR的初稿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經濟增長,Clarendon,牛津 1986 p73.但沒有一個更改和變化能很大程度的改變文中提及的趨勢。美國1948年前的數據是從一百年經濟數據 中計算出來的,經濟學家,倫敦1989p74. 1948年起的數據是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數據(2008 年八月)中計算得到的。早期的數據只是計算私人部門的資本形成,而1948年以後則是統計了總的資本形成,包括政府的固定資本形成。在早期沒有政府固定投資的可靠數據,所以之前的數據就是按照1948年兩者的差來進行調整的,大概只佔GDP的2%。這將調高早期GDP中用於固定投資的比例。但是差別很小,不會影響到大體趨勢。
德國1960年前的數據是從一百年經濟數據 中計算出來的,經濟學家,倫敦1989p202. 1960年起的數據是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數據(2008年八月)中計算得到的。這兩個數據的差別不大。
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和越南的數據是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數據中 計算得到的。
[2] Phyllis Deane 和 W A Cole在英國經濟增長1688-1959,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1920,p2中的數據接近於低的水平,而進一步的研究將這些數據上調了一些。早期的估計被調高了,以避免誇大固定投資比例上升。這裡所用的精確數據是從安格斯麥迪森的麥迪森,世界經濟,經合組織,巴黎2006 P395中得到的。較高的數據不會影響到總的趨勢。
[3]唯一的例外就是那些很小的人口不足兩百萬的國家,像赤道幾內亞和博茨瓦納。這些國家的經濟狀況完全取決與外部的因素。
[4]一個特別清晰的理論解釋可以參看N Lardy中國對外貿易與經濟改革,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1993.
[5]例如北京應該深入企業銀行,中國應該採取更大膽的嘗試。相同的觀點可以參看增長報告:持續增長和包容性的發展的戰略
[6]參看最近的這個領域的計算,點擊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PP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